府掾有包子,
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
因此寄同声。
这几句话,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关于“包子”的诗句记录。
我是一名特别爱吃包子的食客。
有时候,会心生好奇,暗自心想,通过“历史大纪年”的推算,比如唐朝于618年建国,孟浩然于689年出生,无论是孟浩然出生之前,就有了包子,还是自其成年以后,完稿此篇诗作时,才有了称呼为“包子”的食物。怎么算,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又比方说,古代人是如何做包子的? 关于做包子,古代人与现代人谁做得更加美味? 围绕这一系列的疑问内容,我决定:亲自学做一回包子,在解锁“好奇心”之余,也“解解馋”嘛!
按照友友透露的做包子“秘方”。我准备了4斤面粉、100克白糖,20克酵母,还有做包子专用苏打粉30克、鲜肉3斤、土葱1斤。
通过揉面、发面、醒面、剁馅并调料、加工制作与上蒸笼……我和阿霞两个人,差不多从早上七点多忙到下午三点,热气腾腾的“大肉包子”才“问世”呢。
阿霞让我先尝一下包子的味道如何,我轻轻拿起“白白软软、胖胖乎乎”的大肉包子,不顾“形象”大咬一口,馅汁儿马上顺着包子皮流了下来,我赶紧拿出纸巾,擦了擦油油的嘴巴和滑溜溜的手指,迫不及待大声欢呼:今天做的包子成功咯! 味道顶呱呱。
阿霞以前在湖州做过“包子”生意,她以“师傅”的口吻说道:你下次做包子,最好是“提前发面”,否则,和你在一起做包子的人一定会饿到“前胸贴后背”。
阿霞的话,虽然很搞笑,但是我认为很有道理。那就是:无论是做包子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且事半功倍”。
虽然是第一次学着做包子,而且我个人包出来的“包子”有点“丑”——大小不一、瘪瘪歪歪,但是,我依然是高兴的。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传递亲朋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于是乎,我将第一次学着做出来的42个包子,进行了合理分配:自己家留12个,其余30个,以各家10个包子的份额,分别送给了好朋友灵灵子和任大姐,当然,还有教我做包子的阿霞。送包子的时候,我特别跟她们交代了同一句话:我做的包子虽然很丑,但是味道还可以,你们别嫌弃哟。
我在视频电话中得到的回复也是一致的:隔屏竖起的“大拇指”,还有哈哈不断的笑声。
追寻包子美味、捕捉家乡特色。既是口腹之欲,又是舌尖享受,更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态度。
民以食为天,让包子的美味,成为我们工作与生活中一种平淡而又欢愉的温暖记忆。愿我们每个人:理想与生活并肩前行!
邓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