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草村有个村民郑春芳,在村边开了间铺仔,挂牌“春芳商店”。春芳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为人忠厚,人缘甚好,人们都爱叫这铺仔为“五叔铺仔”。铺仔宽敞,大厅一头摆放柜台,靠墙一面立着大货架,柴米油盐、日用副食一应俱全,方便了村民,减少了村民趁圩赶市的时间。余下的厅则放着许多条凳,来这里有地方坐,有风扇乘凉,还有电视,又有水烟筒,烟丝任抽。所以村民们不管买不买东西,有空都到这里来。由于人多往来,铺仔生意也好。
铺仔晚上尤为人多,大家都来凑热闹,厅里坐得满满的,人多了还得从里面搬出塑料凳,不少人坐门外。我家离铺仔不远,我自然成了铺仔常客。晚上,铺仔成了大话馆,大家天南地北地吹着,古今中外地讲着,滔滔不绝,这一圈人讲一个话题,那一圈人讲着另一个话题。大家讲着、听着,轮流抽着烟,那根水烟筒在人群中传来传去。这里真成了新闻发布会场,村中的大小事诸如谁家捉虾赚了十几万,谁家的母牛早上产了一头小牛,谁家的媳妇昨夜产下一对龙凤胎等,甚至五里八乡的奇闻怪事,都在这里谈论着传播着,第二天便传遍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手机极少,五叔便在铺仔里安装了村中第一台有线电话。村民有事来铺仔打电话联系就方便得多了。而外面有人打来电话找村里人,五叔接了电话就说:“你先挂了电话等一下,我去叫他来回电给你。”他放下话筒,便匆匆去找人,找到人还好,找不到人他便回电让人晚上再打来。他来来回回地走,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有一次,村中有个青年郑木贵求婚心切,与贵州一位姑娘前去贵州,木贵每天打来好几个电话,一台电话沟通融合了大家的乡情。
五叔还在铺仔里为村民化解了不少矛盾。五叔为人正直,大家信任他,有什么难处都想着来找五叔。有一次林林在华里垉放水入虾塘,因放水过大没过了福仔的虾塘,福仔说冲走了他千多斤虾,要林林赔钱,而林林不肯,二人翻了脸,大吵大闹。他们吵着来到铺子要五叔评理,你摆你的道,我摆我的理,互不相让。五叔说:“你们是叔侄,同是养虾人,同用一个水门养虾,谁敢保证万无一失,人生在世,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们这样吵法,我这个五叔公都为你失礼死了。林林放水失误,造成损失自然要赔钱,算买一个教训。福仔说冲走了千多斤虾,有何依据?无依据不能乱说,伤了叔侄之情。我看,谁吃亏了都不要计较了。”两个人听了五叔的话,沉思了一会,都同意五叔的意见,终于和好如初了。五叔为村民的和谐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五叔铺仔还成了村民议论村事的场所。村里要是遇到什么大事,大家都要在这里议一议,各抒己见。大家的议论就大体反映了群众的民意,村长为了听到大家的民意,也经常到铺仔来坐坐,与大家吹一吹,议一议。村中不少事情在这里议过之后,就容易解决了。
1974年,村民们都在铺仔议论,怎样才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生哥说:“要不我们围堵麻晨垉造田种禾。”齐叔说:“围麻晨垉到何年何月才围得起,远水怎能救近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五叔说:“做肯定比不做好,按生哥讲的做,全村动员,人人参与,组织青年突击队,争取年内围好,开春插禾,以后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的问题。”此言一出,大家纷纷赞同。过几天,村里便组织起青年突击队,外出打工的全回来了。麻晨垉堤上你追我赶,干劲冲天,当年11月麻晨垉堤全部完工。又开塘筑水,改良土壤,第二年按时春种,早、晚两稻收获稻谷十多万斤。
1982年,官渡公社为多办企业,增加就业人口,要征用关草村的佛子公岭一带的岭头坡地。公社领导知道解决这问题难度大,当得知村民们晚上很多人在五叔铺仔座谈拉家常、论国事,便派出专人到“五叔铺仔”与村民座谈,争取从这里突破。公社干部一提起这个问题,铺仔里像炸开了锅,不少人反对,五叔却说:“这些地都是岭头坡地,收入少,如果办起企业,经济就发展了,还解决了就业,我看公社征地,签订协议要写明解决劳力的问题,村里人不就有收入了?”大家听了五叔的话,都觉得入情入理,也便没有什么异议了。公社最终在五叔铺仔签下了“石门砖厂征用关草村五岭”的协议。后来,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劳力在公社的企业工作,增加了不少收入,人人都佩服五叔有眼光。
2002年,坡头区要在官渡关草村北面那大片土地开发工业园,也许是大家尝到了公社办企业的甜头,大家都兴奋起来,纷纷说好。有的说:“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啊!”有的说:“开发工业园,大家不愁没工做了。”五叔说:“建工厂了,就是生意也有大把做。”结果,这次开发工业园,关草村的工作完成得最快,工业园的“奠基”仪式也在关草村的土地上举行。后来工业园建起来了,关草村北面一间间厂房林立,道路也四通八达,关草村许多村民都就近就业。关草村富起来了,家家都建起了楼房,通了自来水,修通了村道,修建了广场和公园。
五叔铺仔的门面正好对着工业园,五叔装修了铺仔门面,更靓丽了,门上面的招牌做得更精致醒目。不但村民爱到铺仔来,工厂的工人也爱到铺子买东西,坐一坐,聊聊天,村里的大小事,甚至国家的大事,大家都爱在这议一议。这正应了五叔贴的那副对联:酱醋油盐调出乡情味,天南地北言来世上缘。
郑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