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已过,天幕依旧是清新的蔚蓝,点缀着薄纱般的云朵,阳光倾撒的暖意流淌过身体每个穴脉,去年屋外冷清的空气已消失,现在每一处都饱含欢快的律动。节日期间,外面热闹非凡,而我却更喜欢呆在家里,这里有至亲至爱。每逢佳节倍思亲,和亲人喝喝茶,分享年货,更是一件乐事。
有些几代同堂的家族,过年喜欢相聚酒楼,觥筹交错,互相交谈,吃的是酒菜,享受的是香火的兴旺。我家没有这样的习俗,一般都是从各地赶回家里,挤在一张长桌周围,吃着父母煮好的饭菜。
中国的节日,核心是团圆,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萝卜青菜,只要家人围成一桌,就添加了几道滋味。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去年春节大部分时间都留岗值守,往返于家里和单位,往常父母的家长里短变成了“小心开车”的叮嘱,回到家,饭菜虽然剩了许多,却只有一桌冰凉。
疫情好转后,我搬去了新家,远离了父母。这段时间,我喜欢上了烹饪的乐趣,看着面团长成各种形状的馒头,等待网红菜肴陆续从锅中出来,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然而工作太忙碌了,每次都要很晚才能安稳地吃上一顿饭,等到清洗干净餐具,擦拭整洁厨房,夜已深,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越来越快,怎样也抓不住。日子久了,慢慢想起幼年至今,父母起早贪黑,备好饭食是多么难得,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把亲情熬成了一道香气四溢的美酒,还没踏进家门就能闻到。
家乡有句俗语说“老人变小孩”,那么我就是成人了吧,照顾“小孩”的担子理应压到我的肩上。于是,年三十我包办了家里的午餐。杀鸡我是不大熟练的,只能从中辅助,“祭祖拜神”更是一窍不通,只能精神上祈祷,所以洗菜切菜炒菜炖肉全包。一顿饭下来,我发现就餐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不少,最重要的是父母脸上的疲惫不见了。虽然自己的厨艺还有成长空间,但是吃的人都很欢乐。
按照惯例,年初一是最轻松的一天,一家人最齐整,这是最纯正的节日,时光任由家人支配。迎着这气氛,我早起下到厨房,看看冰箱,翻翻菜篮,想象着来一顿丰盛的午餐。没等我想好,父母下来了,继而听到妻子、小弟也走下来,大家左眼看右眼,瞬间相视一笑,都说想展示厨艺。其实,我心里知道,父母总是想把最安逸的生活留给儿子们,上厨房都怕我们黏上油烟味。而我们也想两老卸下一年的辛劳,体味一下被服务的幸福感。
这时妻子就提议:“大家就地取材,自选主题,做出一道拿手菜。”语罢大家纷纷赞成,立即动起手来。当然,两老是拗不过我们年轻人,只能挑最轻松的洗米做饭。
我的主题是继往开来,取出了旧历年二十九时买的鱼,像模像样地剖腹清洗,在鱼身上划几刀,撒上姜丝放进锅里蒸,起锅后把整条鱼浇上蒜蓉酱油花生油,这时鱼的香气弥漫了厨房,预示着生活蒸蒸日上。妻子喜欢喝汤,取了红枣枸杞,把泡好的鱼胶切成片,加上豚骨,熬了一锅汤,取名水乳相容,意味家庭和谐。弟从外地回来,口味有点独特,就拿了辣椒、瓜椒、荷兰豆,翻炒了几下,出锅了一碟红红火火。在这期间,我还另外烫熟了一碟生菜,父亲闲不住,亲自抓刀把鸡肉切好。整个过程,母亲一刻也不停着,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指点着做菜的技巧。就这样,一顿饭汇聚了全家人的智慧,凝结了各自的感情。
随着不同节奏的脚步声悉数静下来,一家人终于坐下来。这时爸妈说:“儿子们长大了,菜做得特别好吃。”我知道这时两老必定是十分高兴的,他们的孩子们能够真正独立生活了,然而同时这语气也让我浮想联翩。小时候两老总是对着他们煮的菜,说这个好吃,多吃点,那个嫩,多夹点,虽然这次角色互换了,但话语中还是充满了宠溺,在他们心中,孩子过得好他们比谁都高兴,孩子有困难他们比谁都焦急。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无论老人忘记多少事,他们总是“记得”自己的孩子。
吃饭是小事,生活在小康中的我们是幸福的。吃饭也是大事,特别是今年不少朋友留在异乡过年,心里应该特别向往和亲人的团圆。我想,无论一年过得舒坦还是忐忑,吃上一口家人的饭菜,就萌生了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