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没有什么金银珠宝、瓷器古董以及名贵字画之类的东西,唯一算得上“传家宝”的,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用棉布纯手工缝制而成的一条绣花背带了。这条绣花背带传承了三代人,它陪伴着我们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我们家金山买不来银山换不去的传家宝。
要说这条绣花背带的故事,那得从我母亲出生的那一年说起。
1934年,我的母亲出生在思恩县天时乡(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重楼村中村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在母亲满月的时候,外曾祖母用自己纺织的棉布(壮族人用木材制造的织布机纺织出的布),一针一线地缝制成一条背带。背带上的花鸟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据母亲所述,这条绣花背带工序复杂,制作耗时,从种棉、纺纱、染布,再到刺绣,至少一年才能完成。
母亲3岁前,外祖母就用这条绣花背带背着母亲,与外祖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地干农活。由于过于劳累,导致外祖母身患重疾而早早离世。
母亲3岁丧母,是外曾祖母一手带大的。因受外曾祖母勤俭持家的影响,从小造就了母亲勤俭持家的优良品格。外曾祖母去世之后,母亲很珍惜这条绣花背带,把它当作“宝贝”收藏。
母亲20岁那年,与父亲成婚。几年之后,姐姐出生了。姐姐满月喜庆之日,外祖父从柜子里取出这条绣花背带当作礼品,走了十多里山路送到我家庆贺。以前在壮族山村里,传承着一种习俗——送背带。送背带是在成婚夫妇初次生育儿女满月之时,娘家人就送一条背带到郞家去庆贺。之后几年,大哥、二哥、我和四弟先后出生。就这样,这条绣花背带呵护着我们姐弟5人成长。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四弟一岁那年,姐姐和大哥已经辍学,跟随父母参加生产队劳动。母亲每天都用这条绣花背带背着四弟参加劳动,收工回家了还是用背带背着四弟做家务活。每到礼拜天,我和二哥就一起在家带着四弟。我们玩累了,四弟就慢慢地睡着。这时候,二哥就用这条绣花背带背着四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恰逢姐姐家建新房,小外甥女还不到一岁,家里很缺劳动力,母亲就对我说:“三(我在四个儿子中排行老三),你姐家现在很忙,活路太多,劳力不够,这个假期你去你姐家帮忙背妹(外甥女)吧?”我应了一声“嗯”。就这样,临走时,我不忘带上我们家的那条绣花背带。其实,姐姐家有几条新背带,但我还是固执地带我们家的绣花背带来到姐姐家里,当时还被好多人嘲笑说:“小舅舅懂得帮姐姐家节约背带哦!”那年的暑假,我都在姐姐家背着小外甥女。到收假开学之前,我又带着这条绣花背带回家。这事后来被全家人当作笑话笑了一段时间。
八十年代初,我读初二,侄女出生了。那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分田到户,劳动就更加的忙碌。为赶上季节种植农作物,大哥和嫂子就用那条绣花背带背着侄女从事生产劳动。我每次周末回家,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又用绣花背带背侄女,为大哥和嫂子减轻劳动负担。
随着外甥女和侄女的长大,母亲就把绣花背带洗干净后收藏了起来。我的学习也越来越紧张,升学考试后到了更远的地方去读书,就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回家,更没时间看那条曾陪伴我多年的绣花背带了。
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去世。同年,母亲也身患重病,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有一天,母亲召集我们姐弟五人回来商量家事,也就是母亲交代遗嘱了。最后,母亲讲述了这条绣花背带的来历。母亲说:“我们家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只有这条绣花背带传承了三代人,是我们家唯一的‘传家宝’。”
姐姐、大哥、二哥和四弟均已成家,那年,我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们都一致认为,我应该尽早成家,保管好这条绣花背带。面对他们的催促和要求,我的眼眶微微泛红,流下了眼泪,并承诺一定会保管好这个“传家宝”。
转眼几十年过去,我也兑现了当初的允诺,保管好这条绣花背带,把它存放在皮箱里保存着。我想,我要将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它是我家的“传家宝”。
莫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