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故事;城市,也是一幅绵长的画卷,每一笔都勾勒着时光的痕迹。我生活的黄石市,那座老火车站,仿佛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在我的记忆里流光溢彩。
小时候,火车站于我而言,是通往父母乡愁的神秘之门。铁轨的这头是我的家,那头是父母的故乡。父母是从武汉过来支援黄石、扎根黄石的热血青年,每年回武汉过年便成了我们全家最殷切的期盼。
母亲说我出生前就有这座火车站了。上世纪60年代,由原日军战败后的临时货运站改建而成。建成后,集客运、货运于一身,成为城市的交通动脉和连接外界的纽带,无数的旅客和货物在这里进进出出,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忆中,有一年春节的画面格外清晰。那年,我家新添了黑白电视机,父亲挑着一副箩筐,一只装着电视机,一只装着腊肉腊鱼和黄石港饼、高粱饴之类的糕点糖果。火车站前,排队检票的队伍似长龙蜿蜒。通过检票口,人群便如洪水般涌向静静停靠的绿皮火车,父亲和他的箩筐,很快被挤到后面,旁人的包裹不断在我头顶晃过,我被吓得大哭:“我不去武汉,再也不要来火车站了!”母亲顾不得安慰我,只是紧紧牵着我和姐姐的手艰难前行。这时,身边一位陌生的叔叔悄然为我挡住拥挤的人群,直到我们挤进车厢。
当火车的汽笛悠悠响起,车轮轰隆转动,人们渐渐平静下来,脸上也洋溢起旅途的喜悦。姐姐准确地提前播报每一个站名,我则向站台张望,确认每一块站牌。看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田野与山谷,我的心中又开始想象下一次的旅程。
中学时,火车站成为我对未来的憧憬之门。因为我想,要像姐姐一样去武汉上大学。
小学毕业,我家就搬到了火车站斜对面。在五楼的阳台上,我常常俯瞰火车站,以及整日里喷着白烟在铁轨上穿梭的火车。曾经遥远而神秘的汽笛声,也成了我生活里熟悉的背景音。清晨,我在汽笛声中醒来;夜晚,又伴着汽笛声入梦。在备战高考的无数个深夜,那清澈的长鸣,总能唤醒困意中的我,激励我继续前行。
在我求学、工作期间,火车站已然成为见证城市嬗变的地标之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颐阳路拓宽,一座四层高的黄石火车站大厅在原址上拔地而起,它与黄石饭店相互映衬,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老火车站地段成为这座城市快速崛起的标志。推开城市发展的这扇大门,你眼前呈现的是,星罗棋布的宾馆酒店若繁花盛开,热闹非凡的街头巷尾人流似潮水涌动。火车站门前绿树成荫的交通环岛下,建成了黄石最早的地下人行通道,那里曾有一家极为火爆的KTV。火车站右侧的人行天桥横跨铁路上方,桥的这端,是离别的不舍和相聚的期待,那端是王家湾烧烤一条街,是最真实的城市烟火。
记忆中最后一次在这里乘坐火车,是与父母将行动不便的外婆接到黄石安度晚年。而此时,老火车站在时代浪潮中再次迎来巨变。
2005年,黄石新火车站开通运营,老火车站更名为“黄石东站”,客流与车次随之减少。2013年,黄石北站高铁开通,其客运业务全面停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18年它携“黄石号”旅游火车重磅回归,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复古的站台、沉浸式实景演出,让人们过足了穿越瘾。2021 年,随着大冶特钢至山南铁路连接线通车,其货运业务也正式画上句号,完成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功成身退。
正如人生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总会有一扇门屹立于今昔之间。老火车站最终成了这个城市的记忆之门。
昔日的大厅,熙来攘往的客流已消失殆尽,那曾充满离别与相聚的空间,早被经营门窗玻璃的商铺和宾馆所替代。
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中,我找到那处2018年修建的欧式门楼,它孤独而倔强地伫立在老火车站大厅旁。两扇怀旧的拱门,一扇紧闭,似乎锁住了往昔的岁月;一扇半开,仿佛在倾诉曾经的辉煌。拱门上方的“黄石站”仨字,瞬间打开了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闸门,以及所有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不禁热泪夺眶而出……
老火车站,你流光的岁月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印记和华丽转身,而且还见证了无数人的梦想追求与平凡事迹。
作者:石红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