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时间为自己可以精准吐槽他人的“毒舌”能力自豪,觉得自己妙语连珠、直言不讳。就算想要夸赞别人,也总是斟酌再三,用迂回到不能再迂回的话术,免去自觉“谄媚”二字的不自在感。
我的一位朋友则正好和我相反。她总能找到各种角度进行真挚而诚恳的赞美,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的羡慕或欣赏。起初,我以为这是生疏的表现,但当我们的关系已经进展到可以为对方拭去眼泪时,她依旧毫不吝啬地对我吐露各种溢美之词。当我意识到我和她的行事方式某种意义上迥然不同时,回忆里已经充满了她温暖而朝气蓬勃的语句。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及对他人话语的反应。于是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光明磊落到“闻过则喜”,恰恰相反,我喜欢听到那些充满着甜蜜糖果的话语。当我锻炼初有进展时而喜气洋洋地炫耀时,我更喜欢听到朋友说我厉害和自律,而不是突兀的一盆冷水———还不一定能坚持多久呢。尽管后者说的是事实,但往往是前者给我以力量。但我惭愧地发现,在大多数时候,我充当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明明自己也讨厌“不好好说话”的人,怎么在这件事情上,就不知不觉地“严以待人,宽以律己”了呢?意识到了就不算太晚,我下意识地宽慰自己,然后更感愧疚———我在对自己说话时都如此温柔,和他人交谈时却肆意地将“呛人”当幽默。怀着对朋友们的愧疚,我准备做出一些改变。
室友买了一件新衣服,站在镜子前转来转去,然后征询我的意见。我将几乎要脱口而出的故作夸张的“天呐,你这是什么审美”咽下去,将这个只有自己会感到好玩的玩笑变成仔细观察。我认真地对室友说:“我觉得这个衣服的颜色很适合你,你现在看起来简直就是阳光女大学生的代言人,但是衣服的版型好像不太好。”我学着朋友的样子指出这件衣服的优缺点,在她的潜移默化下,这句柔软许多的“精加工”话语并不难说出口。室友看起来心情更好了,她恋恋不舍地在镜子前转了几圈,然后点点头,说:“我也这么觉得,那我明天就去退货吧。”
看着室友的笑脸,我的心情也有些雀跃,为我跨出的小小一步。我知道积年养成的习惯并没有那么轻易改变,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刷到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好奇为什么妹妹的人缘更好。父亲于是给了她半个西瓜,让她给妹妹也留一半。她兴高采烈地将西瓜的中间部分全部吃完,只留下了边缘的一些红瓤。而妹妹给她留的一半,则是规规整整的一半。妹妹人缘更好的原因不言自明。
穿别人的鞋走一里路吧,我们也许会发现不经意的行为给他人带来过什么不便和伤害。这种体验,如同揭开一层薄薄的纱帘,让我们清晰地看见那些未曾留意的角落,那里藏着对方的感受与期待。它教会我们,温柔与理解并非奢侈品,而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润滑剂。幸好我的朋友足够包容,让我从不自知的“恶语伤人六月寒”走出,虽然还做不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但是换位思考之后毕竟不一样。我想视频中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在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过的一些东西后,她和我应当都会拥有更融洽的友情。
金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