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出差路过此地,办完事后时间略有闲余,我便邀请她来家中小聚。我让她待在原地不要动,等我去接她。她大笑说:“闭着眼睛也能摸到你家,打个车就过去了,不用麻烦。”我笑着坚持,不亲自去接,怎么能叫“迎接”?怎么能显示出我作为主人的诚意呢?
在我们豫北老家,家中来了客人,主人是必须要去迎接的。在客人来的那天,主人早早地站在村口张望。村口有一棵粗壮的大树,树下有几块供村民歇脚的大石头。但此时,主人是不会坐下来的,等人就该有个等人的样子,否则和平日路过这里乘凉或者休息有什么区别?
主人一般会背对大树而立,身体因期盼和焦急而微微前倾,双目注视着前方,直到客人出现在小路的尽头。等到客人后,主人一定会第一时间接过客人手里的行李——若是没有行李,就替客人拿一下帽子或者手套之类的物件。否则,总感觉满满的热情无处释放。
说起从家到村口的那段路,小时候,我曾走过无数次。早年,我的家乡盛产怀姜,父亲每天用自行车驮着两筐姜去城里叫卖。傍晚时分,估摸着父亲快要回来了,我便一路小跑赶到村头去接。远远地看见父亲的身影,我一边大声喊着一边挥舞双臂向父亲奔去。父亲见状,便手握刹车,从车上跳下来,把我抱到车座上,推着我走回去。
我坐在车座上,眼睛却不安分地往竹筐里瞅,父亲早就看穿了我的小心思,笑着从竹筐里拿出几块糖、几个小饼干,或者两个肉包子。直到现在,我也弄不明白,当年的我更期盼的究竟是父亲,还是父亲带回来的零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吧。
老家人送客也是有讲究的,只送到大门外远不足以显示主人的真诚,一定要把客人送到村口,手里还提着客人再三谢绝的“回礼”——大多是自家种的果蔬,或者自家喂养的鸡鸭下的蛋。东西不值几个钱,重要的是对客人的那份心意。
送客人到村口,把“回礼”硬塞到客人手上,再来几句热情的叮嘱,等到客人消失在小路尽头,才意犹未尽地转身往回走。后来,我在城里见过太多客人刚出门,身后就传来关门声的状况,不免觉得有些恓惶、空落,无端地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人和事。
从小到大,我一次次地远离家乡,求学、工作、四处奔波……只是那时年轻,心里想的念的都是外面的世界,从来没有像《背影》里那样留意过父母的身影。现在想来,我年少的背影,可能曾经一次次无声地落在父母的眼底吧。
如今,每次回老家,只要父母知道我的归期,总会站在村口等待。我再三劝阻也没用,后来就不再提前通知他们了。可每次要走的时候,父母总会拼命地往我的车里塞东西。因为开车,他们无法送我到村口,但会执意站在门口目送我离开。有时到了村口转弯时,后视镜里依然映照出父母苍老的身影。
在一轮轮的迎来送往中,我最终变成了父母的贵客。
乔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