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退几十年,自行车是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它伴随了几代人的生活。对于我,自行车几乎贯穿在我的成长时光里,也见证了我家的一些变化。
小时候,我家的自行车主要是爸爸骑,妈妈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我上小学前,身体瘦小,爸爸出门带我,会一把抱起我,让我斜着身子坐在自行车的车架上。后来,爸爸给我做了一个小椅子,稳稳地架在车架上,再铺好坐垫,这样我就可以双脚并排坐在上面,舒服极了。爸爸双脚蹬车,我把小手搭在两个车把中间,内心激动,迎着扑面而来的风,还有随风而过的风景,感觉自己在轻盈地飞。如果我们一家三口出行,妈妈就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这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共有的出行经历,构成了一道朴素的风景。
我上小学后,个头儿也长了,爸爸就让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爸爸本以为他骑行后,我能随着车子直接坐到后座上,可我笨得很,总是坐不上去,最后爸爸只得让我先坐上去,他再骑起来。尝试了多次后,我才能熟练地坐上去。
“坐上去了吗?”爸爸总是不放心,边骑边问。“坐上去啦。”我在后面回答。“脚别靠近车轮,容易把脚卷进去。”爸爸叮嘱。“知道了。”就这样,在乘坐自行车这件事上,我们父女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我适应了爸爸的快节奏,爸爸也适应了我的慢半拍。
可这默契仅限于我和爸爸之间。有一次小学的鼓号队参加区里的表演赛,比赛当天,我作为小鼓队员,把白手套落家了。情急之下,体育老师骑自行车载我回家取。老师骑得真是快,我不敢出声,一路小跑,在后面跟了半天,才跟上,坐上去后心里怦怦直跳。心想万一我坐不上老师的自行车,多丢人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乘坐另外一位男士的自行车,还真是不适应。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坐在爸妈的自行车后座或前梁上下学的吧。如果赶上突然下雨,坐在后座上的我就把头直接钻进爸爸的衣服里,仿佛挡住了外面所有的风雨。后来,我上了初中,参加学校的第一次考试,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很高兴,送我上学时,骑得飞快,那是印象中爸爸骑车最快的一次。我坐在后面,感觉爸爸浑身充满了力量。
我越长越高,爸爸载不动我了,决定让我学骑自行车。妈妈让我用家里的横梁自行车先练习,可我骑横梁总是跨不上去。二舅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女士斜梁自行车,红黄相间的颜色,很漂亮。夏天的傍晚,爸爸陪我在他单位的大院里练习,我平衡性不是很好,学起来很慢,还没学会刹车,骑起来倒是很快。直到有一次差点撞上了一辆车,胆子突然就大了,终于学会骑了。
中考前奋战的那段时间,爸爸骑着他的自行车,每天傍晚来学校给我送饭,并接我放学,父女俩一起骑车回家,让我备战的那段日子充满了信心。中考我考上了长春市第二中学,爸爸兴奋地第一时间骑车去看学校。回家告诉我,学校不错,他很满意。
上了高中,我家搬家了,爸爸的那辆自行车被淘汰了。我的那辆在搬家过程中,出了不少力,运了很多东西。上了大学,离开家,我再也没有骑过我的自行车,它成了爸爸的“好朋友”……
没过多久,自行车就彻底退出了我们家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自行车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它凝聚亲情,浓缩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自行车已经被汽车取代,当年骑自行车的人大多开起了汽车。尽管这样,那些骑自行车的时光,仍然是我心中抹不去的美好又温暖的记忆。
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