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者为开始,“秋”字由禾与火两字组成,有禾谷成熟之意。
站在立秋的门庭,所望虽还是孟夏的光景,但秋意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暗度陈仓。大地上的万物有灵,也感知着立秋之凛,纷纷俯首欢迎立秋的脚步。
立秋之秋,还是秋天稚嫩的小小雏形,并非真正成熟的秋天。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风起时会感觉到凉爽了,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后,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夏天热情不减。立秋后是处暑,“处暑”是出暑的意思,便还有“秋老虎”在虎视眈眈地等着。
谚语有“早立秋,凉悠悠;晚立秋,热死牛”之说,“七月秋老虎,八月火焰山”,立秋过后,尽管夜晚感觉凉爽,但白天依然会很热。
“七月秋风夜渐凉,一番落水一番凉”。立秋后, 只有长期生活在乡下,才能感知到天气渐凉的细微变化。无论白天怎么热,到了晚上,坐在竹床上乘凉,能感觉到风更凉快了,如果下雨的话,那就更凉爽了。“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才有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凉惬意。
立秋,是丰收在望的关口。在乡村,母亲叫它交秋。农忙双抢时,母亲每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抓紧割谷栽田,要在交秋前把秧苗栽完,过了交秋就不行了”。交秋,就是秧苗栽种的一个关口,过了这个节气,同样栽下去的秧苗,秋天谷子就要减产。立秋,是秋天的门口,要赶在秋天的门口前把所有的秧苗插下去,沐浴阳光雨露,开始发棵发禾,扬花抽穗,秋天才会颗粒饱满,喜获丰收。
立秋,是吃新的日子。经过农忙“双抢”的辛苦劳累过后,晒脱一层皮,累瘦一身肉,我就盼着吃新,那是年少时期盼的快乐时光。“双抢”辛苦劳累的农民,家家新谷子丰收了,颗粒归仓了,家家户户都要去碾新谷吃新米了,这叫吃新。家家开始吃香喷喷的新米饭,餐桌上总会多加个把好菜,有时是蒸鸡蛋,有时是煎荷包蛋。母亲喜欢吃新米粥,母亲笑着说,这新米粥就是好看,更糊汤一些,有新米的清香味。
立秋,是贴秋膘的日子。农村有立秋后贴“秋膘”习俗,正好吃新米,就要做几个好菜,或买点肉,宰只鸡或鸭犒劳一下辛苦的一家人。清贫的乡村生活,一年到头的菜都是菜园里种的,都是清淡的素菜,很少见荤腥,只有过年过节才能有大鱼大肉。立秋,上集市买点肉,宰只家养的鸡,煮上一锅香喷喷的柴火新米饭,就是立秋最好的仪式感。吃上一盘父亲烧的油亮红烧肉,母亲烧的鸡肉,一家人围坐一起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那真是美美的幸福。所以,当我“双抢”插完最后一棵秧苗,一洗脚上岸,伸伸酸痛的腰,我就盼望着立秋的到来。
立秋,是太阳自带香气的日子。立秋后,一闲下来的母亲,就喜欢晒被子,晒大花床垫底的床席稻草。儿时,老屋大花床上垫的是陈年老稻草,经过多年的碾滚揉搓,早已柔软无比。母亲把床席老稻草全部抱到院子里的阳光底下一一抖散暴晒。母亲说,交秋后,午时的太阳最毒辣,能去除稻草里的潮气和病菌。老屋地势低,四周草木繁盛,潮气重,所以要经常晒被子、晒床席稻草。乡村的母亲,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朴素地表达对立秋的敬畏。
立秋,葱绿的村庄,淹没在各种果子的香气氤氲里。各家房前屋后的枣子、柿子、梨子、橘子、柚子、石榴挂满枝头,经秋风轻轻抚弄,慢慢染上了一层胭脂,显现出秋天独有的灿烂颜色。
立秋后,栽下去的秧苗一天一个样,进入了生长旺盛期。田野里,一丘丘水稻分蘖拔节,在秋风中荡起层层清波;母亲种的秋玉米开始出穗扬花,叶片间孕育着一个个嫩绿的玉米棒,尖上吐露出粉红的丝丝穗缨;院子里,满架秋风扁豆花,扁豆像长了脚,爬墙上树,牵藤开花,一串串粉的、红的、紫的扁豆花,像无数彩蝶飞舞。
立秋后,天空湛蓝,空气清爽。秋韵慢慢释放,季节悄悄转换。夜晚,地气上升,暑热渐渐消融,晚风轻轻吹拂,阵阵清凉。
立秋,是夏天行将过去的预告,是秋天即将来临的通知;立秋,是一种丰收的希望,带给我们一个从辛劳走向快乐的信号。
立秋,是一份季节的感悟,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立秋,期待秋天那份成熟与厚实。
周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