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牵挂,想回老家看看。走一趟乡间的小路,看看昔日的宅院,昔日的左邻右舍,村口的柳树,柳树下的那口老井,老宅旁边那条静静流淌的小河……站在小桥上看看河面洒落的夕阳,还有夕阳下古铜色的村庄。
虽然黄土堆砌的老宅已被大雨冲倒,只剩断壁残垣,但每次回去依旧要去看一眼。站在老宅前,眼前就会浮现出昔日的场景:
成群结队的孩童,嬉戏追逐着奔跑;牧归的老人用鞭子赶落夕阳,牛铃阵阵,吃得饱饱的黄牛悠闲地甩着尾巴轰赶着牛虻,一路踏起的灰尘中飘着牛粪的味道;燕子在门前的电线上排成长长的队伍,此起彼伏地飙歌;蝼蛄则在反复吹奏着它们老辈传承的长调。
夕阳下,蜻蜓在空中盘旋飞舞,展示漂亮的装束。女孩子用蜘蛛网做成工具去捉蜻蜓,男孩子则在河边的柳林里捉迷藏,调皮的玩伴们不声不响地回家吃饭去了,剩下的孩子因躲藏久了困得睡在柳林里也是常有的事,大人们就会沿着河边一路呼喊:
“回家吃饭了,快回家!回家吃饭了,快回家!”
多半是听到了大人的呼喊,孩子才悄悄地溜回家,翻出玉米饼、大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淙淙的小河,几百年来流过老宅门口。河水很浅,河底是被冲刷得干净细腻的细沙,清澈见底。春夏之交是鱼虾、青蛙繁殖的季节,成片成片的青蛙卵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小蝌蚪,它们会在水底度过自己愉快的童年,然后变成青蛙。雨后的黄昏,总会有蛙声阵阵,高低错落,一浪高过一浪。在凉爽的夏夜,蛙声是户外大型音乐会上最动人的曲调,也是丰收的前奏,唱响令我梦绕魂牵的记忆。
小河给故乡带来了冬日的温暖、夏日的喧嚣。
儿时的生活,离不开门前这条几百年来叮咚流淌的小河。冬天,小河是家家户户的水源。封冻季节,人们就在上面凿个冰窟窿,用瓢舀出清冽的河水,做饭,做豆腐,饮牲畜。落日黄昏中,家家的炊烟里飘出的饭菜香,都带着甘甜河水的气息。那时,小河是沿岸村民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流淌着寒来暑往的烟火气,也陪伴着家家户户的安宁生活。
炎炎夏日里,小河成了天然的浴池。夜晚堆起高高的水坝,水温舒适无比,小孩子们互相泼水,追逐嬉戏。河底的沙子干净细腻,水中有小鱼儿游来游去,似乎也在跟孩子们玩耍。
这条小河,储存了我太多的记忆。为了能常常与它相伴,每次回去,我总会带上许多水瓶,灌满河水。将它放在桌前,用它磨墨,写出的字里便有了故乡的音讯和田野的味道。那种墨香,便像故乡的炊烟一样袅袅悠长,在心间飘荡。我也会在床头放上一瓶故乡的泉水,夜里饮用,睡梦中便有了故乡山泉与小河漴漴流淌的声音,装点着关于故乡的甜美梦境。我还会在车里放上一瓶故乡的水,不论我走到哪里,故乡就会陪伴我到哪里,给我平安出行的安慰与底气,陪我走过四季风雨,走过曼妙时光。
每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里便会踏实许多,不再有漂浮感。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可以依靠的根基,是可供栖息的港湾。徜徉在熟悉的小路上,看着漴漴流淌的小河,听着河边宛转的鸟声蛙鸣,故乡便不再是轻飘飘的语言。她是那样的厚重真实,永远挂在心头。
高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