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期间的玉米地,是个不要钱的小超市。经过玉米地的人,只要稍有闲暇,就会钻进去撅几根甜秆儿。
所谓甜秆儿,就是玉米秆儿。吃甜秆儿要像吃甘蔗那样,先把玉米秆儿从两节之间掰断,再把坚硬锐利的皮啃下来,只留水分十足的瓤。那瓤,白中透着淡绿,翡翠一般,咬一口,甜蜜的汁水爆入口中,沿着食管一直冲到胃里,由内到外的甜,真让人陶醉!在糖还可以哄好哭泣的孩子的旧时光里,甜秆儿实在是乡村的美味,是玉米给予我们的意外享受。
不是所有的玉米秆儿都可以撅来当甜秆儿吃,要选长得细瘦、颜色发黄、不结穗或是结穗很小的。这些玉米中的“懒汉”长得比别的玉米慢,没有能力供养一穗玉米,体内的糖分一直蓄积在玉米秆儿中,因此吃起来很甜。长得又高又大、结了“双棒子”的玉米,已经倾尽所有,把糖分都输送到玉米棒上,这种玉米的秆儿有坚硬的外皮,中间几乎空心,一点甜味儿都没有。能成为甜秆儿的都是“瞎玉米”,因此,到玉米地里撅甜秆儿,庄稼人是允许的。
经过一番目测,便选好了中意的甜秆儿。大人基本不会看走眼,直接撅下来就行,保证比甘蔗还甜。小孩子信心不足,通常先咬一口,尝一下。有的孩子蹲在玉米地里,照着玉米秆儿靠近地面的地方咬一口,喊一声“稀甜”,看准最下面的节,一下就把玉米秆儿撅下来,劈掉叶子和尖部,再去寻找下一棵。有的孩子只弯弯腰,也照着玉米秆儿咬一口,“呸”地吐出去,说一声“不甜”,也去寻找下一棵。
再好的甜秆儿,也不能从上到下一样甜,最甜的位置是根部。那些只弯弯腰就认定“不甜”的孩子,往往错过了最好的甜秆儿,空手而归。
玉米秆儿的皮坚韧如刀,长得结实,不容易啃下来,小孩子用力撕扯,常常划破嘴角或手指,这也算是一种甜蜜的代价吧。
吃甜秆儿的孩子总是很夸张地咀嚼,嚼到没有甜味,才把残渣吐掉。玉米地附近的小路上,常常会遇见甜秆儿的残渣,这就是对这块地的“好评”,说明地里的甜秆儿多而且甜,行人见了,必定要到地里寻觅一番。
玉米成熟前夕,到地里撅甜秆儿终究不是君子所为,基本上只有小孩子才会这样做。等到收玉米时,经过轻霜一打,那甜秆儿更是甜得清冽,割玉米的大人也忍不住在歇气时把它当小零食来吃。在乡下,割玉米的时候是不需要带水的,甜秆儿解决了饮水问题,它何止是解渴,简直就是当年最好的纯天然绿色饮品。
除了嚼甜秆儿外,割玉米时还能享受一种“限量版”美食,那就是烧“老婆牙”玉米。“老婆牙”是指那些只长有少量不成行玉米粒的玉米穗,这种玉米往往都是甜秆儿在最后时刻贡献出来的果实。极少的玉米粒分享了一整棵植株的营养成分,因此,这种玉米很甜,又因为自身条件差,没有完全成熟,便成了秋天里的鲜玉米。
歇气儿的时候,笼一堆篝火,烧几根“老婆牙”玉米,相邻庄稼地里的农人聚集在一起,嚼甜秆儿,啃玉米,谈一谈土地的收成,望一望金黄的玉米穗……一年又一年,时光就在这现实与期盼中慢慢走远。
如今,再没有人吃甜秆儿了,那份甜,也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卢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