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妻子去浙江宁波北仑区探望在那里工作生活的女儿一家。入住后的第二天清晨,我被一阵紧似一阵、似鼓非鼓,但错落有致的节奏声所吵醒。睡意朦胧中,这声音温暖而亲切,由远及近。我有些茫然,有种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何处的感觉。于是,便急忙起床开窗循声望去,只见高高的住宅楼旁边有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河塘边隐隐约约有七八个大姑娘、小媳妇儿正在石板上用棒槌捶洗衣服。我忽然遥想起了故乡那曾经悠扬久远的“棒槌声声浣衣忙”……
棒槌,很多人都会认识或知道,一般指民间浆洗衣物的用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棒槌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外行”,多用于戏剧界,如北京梨园的“棒槌”就是指外行,“干这种事我可是个棒槌,还需您多照应。”
在一些文学作品描述中也多见棒槌一词。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清·李渔《巧团圆·词源》:“取出泥人、土马、棒槌、锣鼓、刀枪、旗帜等物。”杨朔《赤道雪》:“有一种树不长叶儿,满树是棒槌模样的玩意儿,齐崭崭地朝上竖着。”
而方言的棒槌叫法也有所不同。如东北称人参,《西彤·人参老头》:“老财东后来打听着老王得棒槌的事。”山东则指玉米,《中国民间故事选·棒槌姑娘》:“再抬头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顶着一团火红的棒槌籽儿,一动不动地长在那里。”玉米在山东方言里就是“棒子”或“棒槌”,因玉米在山东人的口粮结构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山东人的饮食特点,以玉米为主粮,把玉米磨成面粉,做煎饼(现在煎饼仍然是山东的特色食品),用玉米粉做粥吃(山东人把这种粥叫棒槌黏粥或玉米糁子)。
我的故乡在长江岸边,河塘众多。儿时的记忆中,每天清晨,村边那条不大的小河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大姑娘、小媳妇和婶婶们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挽着一篮篮、一桶桶的浸满汗水和泥浆的衣服,陆陆续续聚拢到这里来清洗。一块块麻石青石都是就地取材,它们安卧或延伸在池塘两边,大家各就各位,一边洗衣一边家长里短,说说笑笑,河塘边洗衣就是勤劳的她们难得的聚会。此时的流水声、洗涮声、棒槌声、说笑声,声声入耳,也是每天清晨最优美、最动人的旋律。但说笑归说笑,她们很快就专心致志地开始清洗起来:将脏衣服在河水里前后来回摆动,一遍又一遍地漂着,拿起来放在青石板上,用左手将其对折一下打上肥皂,不停地用板刷涮,在石板上揉搓,右手再拿起棒槌使劲地捶着,姿势娴熟。“啪啪啪!”一阵捶击声刚过,便将衣服快进地转过去,继续揉搓、捶打,直到衣服周边溢出一股股污水和肥皂水。衣服经棒槌反复捶打后抖一抖,再放在河水里漂一漂,再拧干。如此反复,一桶衣服至少半个小时以上才能清洗完毕。
棒槌一尺多长,捶打起来也是一项技术活。如纱布、绸缎布料的需轻轻捶打,一些材质粗糙较厚或多补丁的衣物则要铆足劲捶打。那时生活物质匮乏,有的家庭买不起肥皂,就用皂角来代替。将皂角放在衣物中裹起来用棒槌捶打,也能捶出不少白沬。那时,我家房后有两棵大皂角树,母亲就常常让乡亲们摘下来用于洗衣服。
“棒槌声声浣衣忙”,这一古老习俗,早已成为了故乡一道风景线。棒槌声此起彼伏,前呼后应,唤醒了河边水田里的青蛙,唤醒了树枝头的小鸟。池塘边节奏分明的棒槌声,犹如天籁之音,回荡在我的心底。
那时,我家祖孙三代共有十几口人,在那个没有洗衣机,也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浣衣”这一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记得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家人换洗下来的衣服先用水浸泡,然后用桶提到村边的小河旁。乡村洗衣人家居多,如果去晚了,较好的位置常常被人占据,甚至没有能洗衣的地方了。此时的母亲要么排队等待,要么说几句和气的话,让乡邻们挤一挤,加入洗衣行列。
小时候的我,起床后没看到母亲,便会跑去池塘边戏水。远远的,我就能听见“啪!啪!啪!”的棒槌声,一声接着一声,力道足,又透着干脆。这声音是多么的熟悉啊!此时,我会独自在池塘边玩耍,等着母亲一起回家。
待衣服清洗完,母亲往往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那时的我已懂得心疼母亲,看到母亲洗完衣服,我便跑过去轻轻地敲打母亲的后背和腰部,然后使出吃奶的力气帮母亲将装衣服的桶提回家。
衣服拿回家后,母亲还要浆洗一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料又粗又硬,还容易脏,通过浆洗会让布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样的衣物既耐脏又暖和。浆洗是很有讲究的,基本上都用米汤。那时家家早上都煮稀饭,煮时多加一些水,待稀饭熟时将米汤舀出晾凉后,倒进盛有衣物的大盆里,反复揉搓,让米汤均匀沾上衣物。那时,我对这一道工序非常不理解。长大后,当我穿着笔挺的衣服,睡在暖和、清香、松软的被窝里,才终于明白了传统习俗的智慧。
阵阵棒槌声伴着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长大成人后,我离开故乡到了缺雨少水的西北工作。岁月流转,我见到了那里的乡村通上自来水,见到了富裕起来的人家买了洗衣机。洗衣服不再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了,棒槌声音在记忆中渐行渐远。
可想不到就在今天的清晨,我又听到了这熟悉的棒槌声。我赶紧喊醒妻子。从小在西北长大的妻子虽然听我描述过“棒槌声声浣衣忙”的场景,但此时亲眼见到,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她立即拿着几件衣服跑到小河边,借了一位大姐的棒槌,当起了“浣衣女”……此时,“杨柳低垂澈锦溪,时闻黄鸟岸边啼。流湍莫怪浣衣女,临埠偷斜照云霓。”“江南二月尚春寒,画映邻家浣女端,冷暖有知言水鸭,谁怜池岸捣衣难。”“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诗句在我的耳畔不断响起,眼前的棒槌声也柔韧而悠长……
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