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红土诗社《红土芳华卅五载》诗集发布会,获赠两本新书。翻开首页,拜读了著名作家诗人洪三泰的序言“随想与寄望”。洪老真切地回忆他与艾青、臧克家、冯至、公木等老一辈诗人参加第一届“全国诗歌座谈会”的往事。这就是一篇至纯至真的散文,我由衷相信洪老写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
散文能不能虚构?散文需不需要虚构?散文能不能容忍虚构?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散文的真假问题。
溯源往古,散文最基本最可贵的核心就是真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时间,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五个“Zh”,类似于新闻的五个“W”。人们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散文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散文如果不真实,那就真的会死!
试想,如果《古文观止》中的散文,都是虚构的人物、事件、时间、思想、情感,那还有什么意义?诸葛亮的《出师表》,若其中有一个“Zh”是虚构的,能打动人心,成为千古名篇吗?苏东坡的《赤壁赋》中,若夜游赤壁是虚构的,思想情感是假的,能引起无数后人的共情共鸣吗?
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真实地记述了其本人的夫妻生活,游乐情景,生意商情和社会阅历,才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若有虚构,则成小说矣。而小说为了引人入胜,恰恰将虚构的“假”往“真”上连。
如今几乎每一个学习作文写作的小学生,都曾虚构过一个“人物”——小明:小明学雷锋,小明扶老奶奶过马路,小明如何如何……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学生的散文习作,虚构情有可原。其实不然,当今文坛上很火的散文女作家李娟,学生时代学习作文,即以写真实生活伊始,以至成名成家。
绝大多数散文都以第一人称(我)记事叙事表情达意。其本质的初衷是为了真实,使人相信入骨。若是参杂使假,看官则只能当成小说消遣了。不可否认的是,现当代的散文,已有相当的虚构成份,已经借用小说技巧、手法和语言,布局谋篇,其文学性也许增强到凌驾于现实之上,形也不散,神更神乎其神……我不知道这是散文的大势所趋必然之路,还是散文的末路。
不管怎么样,我若继续动笔,必然坚定不移地坚持真实,绝不虚构。若有虚构,那就标明是写小说,就像余华的《活着》,尽管以第一人称叙事,但绝对不是散文,而是闻名于世的小说。
散文与小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高贵的灵魂,千万不可丢失!
傅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