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到我的老家,旁人总会说,他家在山背。如今,若有人问起我的老家,我会自豪地说,我家在山南。
“山背”与“山南”,虽一字之差,却有云泥之别,它浓缩了岁月的更迭及家乡的沧桑巨变。
我的家位于黄荆山南麓、大冶湖北岸的四棵乡,如今已更名为金山街道办事处。曾几何时,东西走向的黄荆山如一道屏障,将我的家乡与黄石市区彻底隔开。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仿佛是两个迥异的世界,一个繁华,一个萧条。
那时,我们前往黄石市区仅有两条路可走。其一,翻越黄荆山,从李家坊步行前往市区。山路崎岖难行,尤其是雨雪天,路陡石滑,稍有不慎便会摔倒。其二,坐车绕道罗桥乡的港湖和老下陆,再一路往东,绕一个大大的“9”字,方能抵达市区。这条路线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多次转车,车次稀少,需耗费大量时间。
1982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黄石市区工作。自此,常常为回家犯难。记得1984年春节前夕的一天下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我欲给父母亲送去一些过年的鱼和肉,好不容易挤上公汽,到老下陆后,再转车去港湖。在港湖下车后,我在寒风中等待前往四棵乡的车,两个小时过去了,望穿秋水不见车,徒留惆怅在心间,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次日,我顶着风雪翻越黄荆山,山路崎岖,积雪深厚,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过年的物资送到父母跟前。
此后,我带着妻子和女儿,无数次绕道下陆和港湖,踏上回家看望父母的旅程。也多次背着女儿翻越黄荆山,从老家艰难地回到黄石市区。每次踏上这样的路途,我都会对妻子说:“李家坊迟早会修建隧道的。”妻子每次只是轻轻一笑,将我的话当作笑谈,并略显无奈地说道:“从谈恋爱时起你就这样说,现在女儿都快长大了,还没有实现。”可我心中始终坚信,那一天终会到来。
眨眼间便迈进了二十一世纪。2003年,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金山隧道(曾用名李家坊隧道)一期工程动工建设了。这消息恰似一阵春风,迅速吹到了老家,男女老少无不欢欣鼓舞,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
“荆山阻隔数千年,当地神工破晓烟。炮石飞来惊宿鸟,车轮碾去动寒川。”施工期间,乡亲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跑到圣水泉旁边,驻足观望,打探施工进度,眼神中满是兴奋,仿佛已然看到了隧道贯通后,家乡与外界紧密相连的美好景象。
工程刚刚完工,尚未通车。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母亲从老家匆匆来到黄石,将我从睡梦中唤醒。她手中提着一大袋沉甸甸的新鲜蔬菜和土特产,那满满的爱意仿佛要从袋子中溢出来。我满是疑惑地问母亲,这么早是怎么过来的?她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缓缓说道:“听说山洞打穿了,我高兴得睡不着觉,3点钟就摸黑从洞里走过来了。”
2004年,金山隧道一期工程在万众期待中正式通车,它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黄石的南大门。从此,这条隧道成为连接黄石市区与大冶市的交通主干道。那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车辆,仿佛跳动的音符,奏响着城市发展的乐章。
几年后,金山隧道二期工程、谈山隧道、月亮山隧道也相继建成通车。这一条条隧道犹如城市的脉络,源源不断地为黄石发展注入新动力。从此以后,黄石就像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突飞猛进的练武之人,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城市发展从“环磁湖时代”跨步走向“环大冶湖时代”。
我的家乡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鳞次栉比。奥体中心、鄂东医疗中心、市民之家、矿山博物馆、科技城、园博园、生态馆、卡乐星球等文旅景点和服务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新区的大力建设,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自然环境的精心美化,不但为家乡增添了独特魅力,更为家乡人民的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福祉。
“吹拂微风漾薄纱,晨曦绚烂满天霞。泛舟唱绿一湖水,登岸看红十里花。小子村头歌雅调,老翁树下品新茶。城中游客纷纷至,竞采鲜蔬忘返家。”山南诗人陈洪福的这首《家乡美》,不正是家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2023年12月28日,桂林南路高架桥如一条巨龙般横空出世,建成通车。驾车从团城山回家,穿过金山隧道,一路畅通无阻,不到10分钟的车程,让家的距离变得如此之近。曾经的遥远与不便已被抛至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便捷与高效,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我的老家从“山背”变为“山南”,这一变化既反映了黄石从“面北”到“向南”的转变,也见证了老家从贫穷落后的农村向充满活力的工业新区的华丽转身。
山南故地焕新颜,岁月流转情依然。展望未来心澎湃,辉煌前路耀人间。相信老家山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李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