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女儿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不知道他们学校会不会给她发月饼。这些年,我和妻子,都倾向于吃五仁的月饼,对于莲蓉的、蛋黄的、椰丝的都不怎么感兴趣,不过女儿却偏爱吃莲蓉的。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催生了几家有名的月饼老店。前几年,每次快到中秋节的时候,妻子便想方设法要到这几家老店的销售电话,提前预订月饼,为的是能给亲朋好友一个惊喜,让他们吃到比市面上卖得更好、吃得更健康的月饼。如今快递运输业发达,好的月饼,全国各地包邮,哪里都能送得到,可贵的是如何发现体面、好吃又健康的月饼生产厂家呢?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外出打工的人,都尽量在这一年当中月亮最美的一天跟家人一起祭月赏月。富川有一些村寨选择在八月十五这天“惯节”,家里有外出打工的人,都会邀请各自在外头打工结识的新朋旧友前来吃节,一起欣赏乡村大舞台上的时尚节目。如此,中秋节的意义便扩大了。中秋节不仅成了感受浓浓亲情的节日,还体现了致富信息交流的功能,也给未婚的年轻男女提供了谈婚论嫁的舞台。
中秋节去吃节,月饼自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伴手礼。除了月饼,时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富川县城以及各个乡镇,甚至不少惯节的村寨,街巷里就都摆满了各种包装精美的月饼、水果等礼品。其实,不少商家是提前几天就开始预热了。一些精明的农民兄弟,也在八月十五前几天租下临时摊位,批发月饼来销售。我高中毕业后那头几年,一些高考落榜的同学没有气馁,而是迅速融入卖月饼甚至做月饼的潮流中。月饼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们一些生活方式。一位中学同学的父亲,每年八月十五一过,就用人力双轮车,带着子女,偷偷将亲朋好友送来的月饼、柚子之类的拉出县城摆卖。老人家说:“亲朋好友吃节拿来的,不好不收下,收下了恐怕一年都吃不完,不如趁着还新鲜,拉出来卖掉,要是过了保质期都吃不完,那多浪费啊。”中秋节的月饼,就八月十五这天卖得最贵,一过八月十五便会马上跌价,这是父亲的经验之谈。父亲以前喜欢吃月饼,总是选择过了八月十五,才慢悠悠出县城闲逛,挑选他喜欢吃又便宜的冬瓜糖月饼。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到玉林的一所私立中职学校教书,在那年的中秋节得到学校发的一筒月饼。我记得那时的月饼是用粉红色油纸包装的,不记得是4个还是6个,是个直径大概有5厘米的一个圆饼,也不厚,关键是味道不怎么样,还硬邦邦的,很难咬得动。学生和老师领到的是一样的月饼,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学生领到月饼时都很兴奋,我也就跟着高兴起来。
其实在此之前,每年的八月十五,我们家只能想象一下月饼的美好,根本没机会见识到月饼的神秘模样。从我记事起,父母也是十分重视中秋节的,只是父母买不起月饼,只能拿油锅炸上几个粑粑祭月亮。母亲说:“油炸南瓜糍,也很好吃啊。”不管母亲怎么说,还是抵消不了我对月饼的向往。我还读小学的时候,常听奶奶跟她的表妹唠叨,说我叔叔小时候不懂事,八月十五有糍粑吃还不知足,还要闹着吃月饼。可见,从我爷爷那一代起,到我去私立学校教书这个时段,月饼在我们家是从来没出现过的。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混个温饱已经不容易,对于月饼,只能停留于想象。油炸糍粑虽然好吃,但是容易上火。月饼制作的工艺更复杂,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具备制作月饼的条件。
我读初三的时候,比我大两岁的阿三还在读初一,我们在同一个学校。八月十五刚好临近周末,阿三早在之前,就收到了一张邮递员送到学校的取月饼包裹的通知条,这让阿三兴奋了很多天。月饼是阿三的大哥阿刚从云南跟越南交界的边境寄回来的,阿刚在那年参军入伍,当了保家卫国的边防军。阿三以他当兵的大哥为傲,我那时作文写得好,阿三特意央求我,希望我写作文的时候写写他大哥,又要我周末陪他去县邮电局取月饼。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我踩着自己那辆五羊牌单车,搭着阿三拐去邮电局取月饼的路上,情不自禁哼唱起那时在校园里刚刚流行的歌曲,心里对保家卫国的军人满怀敬意。此后,阿三不止一次同我说,等到满了十八岁,万一考不上大学,就让我学他大哥当兵去。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幻想过自己穿上军装,英姿勃发的样子。
虽然,我最终没能实现穿上军装的愿望,但此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吃着月饼赏月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到边防军人,想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想到我们老百姓能享受阖家团圆的和平日子,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军队默默守护的结果。
今年的中秋又快到了,我又开始回想那些年关于中秋与月饼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