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学无所长,平生喜欢杂学,偏生对方言有些兴趣。
众所周知,汉语有十大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各种小方言。湘语片区自不必说,毕竟南方地区十里不同音已是天下闻名:湖南既有人人都听得懂、甚至都能秀几句的西南官话常德 “德语”;也有开口不仔细听就不知说些什么的以娄底、邵阳为代表的湘中话; 湘西话还算好懂,但辰溪、凤凰等一些县市的方言基本上就只能靠猜了。
至于长沙话,生于斯长于斯,那是长沙人最亲切的母语。加之近代和当代长沙名人辈出,大都是一口乡音走天下,今天的长沙更是个一线网红城市,尽管与普通话大相径庭,但外地人听得懂的也不少。然而长沙话内部也是百家争鸣,比如说宁乡话还分上宁乡话和下宁乡话,若是两个浏阳朋友用浏阳话交流,保准你会呆若木鸡,而你一开口,他们每个字都听得懂,如同你是个透明人,他们却穿了隐身衣。望城区、长沙县两地话,外乡人可能听不出与长沙老城区话有何不同,但与核心老城话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体现不在词不同,而在音的轻重。我记得当年因在老城区呆久了,不自觉地跟着朋友们讲一口老城话,回家后被母亲狠狠骂了一顿:“莫咬起个腔港话,不要忘了本!”
就长沙而言,河东话与河西话又有所不同,比如河东把缝衣针叫“针波”,上午叫“上卓”等等,就算是河西话,也有区别,我的老家就与别处不同,比如水叫“许”,蛇叫“啥”,人叫“宁”,而大众垸所有街道乡镇的人们则统称凳子为“殿子”等等这些,都印证了十里不同音的神奇。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这是我们牙牙学语时学的第一首儿歌,小时候的无数个夏夜里,母亲吟着这支歌一边抚摸我的胸口,一边为我摇蒲扇纳凉驱蚊,而我却毫无睡意,眼睛睁得箩筐大,望着天上的月亮粑粑,想着里面忙乎的嗲嗲娭毑……多么温暖的怀抱,多么温馨的记忆!一个“月亮粑粑”,承载了多少乡愁,又承载了多少历史文化的信息。特别是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世纪之交,很多人年轻时漂泊在外,或为了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说着普通话当着异乡人。当你有一天忽然听见一个人说着你熟悉的家乡话,你会立马感到无比亲切,会有要上前搭讪的强烈冲动。而对方也会有同样的感慨,愿意和你说上话,一番交流,可能从此就是一生的朋友,这比任何烫金名片都顶用。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普通话的普及,以及长沙的飞速发展、“新长沙人”日渐增多,长沙话的地位日渐式微。老年人还以说方言为主,中青年方言和普通话都会,少年儿童不少却不会讲方言了。
方言要不要保护?答案是肯定的。君不见连普通话很难讲利索的广东人,都在极力保护和推广他们的方言,更别说一口吴侬软语的上海人、走到哪里都不改乡音的四川人了。作为湖湘文化集大成者的长沙人,仅凭“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简简单单九个字,就霸气侧漏,风流尽显!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密码轻易消亡?更何况,这也是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发展的自信。
作为语言,普通话与方言并不是对立关系,二者是一种互补、互促的关系,长沙话是祖辈的生活及智慧的结晶,我们有传承的责任。如何传承?当前至少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请老将出马传帮带,用录音设备记录下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长沙方言,为后人保存一份宝贵的方言标本。另外老年人有兴趣、有闲暇时间,要鼓励他们在家和孩子多用方言交流。要请他们走进学校和社区,用长沙话讲红色故事、讲长沙往事。二是学校要在课间休息时,不妨鼓励学生用方言交谈,还可举办一些用方言朗诵童谣、说唱的比赛等,以避免学生丢失说长沙话的能力。三要发挥媒体的力量,通过方言节目充分展示长沙话的魅力,使广大青少年和“新长沙人”慢慢发现长沙话的魅力,爱上长沙话,学讲长沙话。这方面,《天天向上》《一家老小向前冲》等全国知名的电视栏目和节目就做得很好。也可以鼓励大家制作精美小视频,用抖音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形式推广长沙话。
长沙话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湖湘文化和长沙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月亮粑粑是儿歌、是母爱、是故乡、是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携起手来,守护好月亮粑粑里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