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今年十岁。她的眼神水波微漾,脸上浮现出欣悦的神情,像山间的一朵花儿,朴素而楚楚生辉。
盛夏清晨,山间云雾缭绕,水润清凉的风掠过,草木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溪水缓缓流向远方。三三两两的农人趁着晨间的凉爽,在田间地头劳作着。村道两旁的一切,对这个女孩来说都是新奇的。
我推着她,缓步走在村道上,想要让她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美好,而不是长久地在房间的一角,沉默寂静。
“顺顺,你看,这是玉米地。”青衣红胡子的玉米生长茂盛,我们停下了脚步,“这就是玉米,来,跟着我一起说,玉——米——”
女孩口中发出几个模糊不清的音节,听得出来,她在极力模仿我的发音。我放缓了声音,再一次给她示范,如此反复多次,她终于发出了“玉——米——”的声音,虽然与正确的读音有偏差,但是我仍然表扬了她:“顺顺说得真好!”
这几年来,每个周六的上午,我都是和这个小女孩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建立了亲近信任的关系。
我是一名老师,接受了一项特殊工作:给一个不能来学校读书的孩子送教上门。顺顺因为生来残疾,腿脚发育不良,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除此之外,她口齿不清,认知能力低于同龄人。
第一次见到顺顺,是在她家新建成的房子里。她家是精准扶贫户,政府扶持盖的新房,建在村道边。她坐在轮椅上,神情木然,对着门外。那时她八岁,没有上过学,每天在轮椅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晨昏。
那个上午,我引导她认水果:苹果、青梨、葡萄……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并把这些水果与她分享,感受各种酸甜的味道。这个过程,既是认知生活,也是心理辅导。
我的教学内容丰富,有时认数字,有时识水果,有时玩游戏……顺顺最喜欢的,是我带她到户外,与大自然接触。春天的早晨,我推着她出门,村道两旁春花盛开,油菜花金黄一片,桃花粉梨花白,各种野花缤纷。我摘了几枝野花,放在她手中,她紧握那些花儿,仰起头一脸灿烂。我哼起那首教给她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她用咿咿呀呀的声音和着,歌声散在田野,散在山间,飞去遥远的地方。
此后的课堂,如果天气合适,我常常会选择在户外。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接她来学校,来到我们的班级,和我教的班上孩子一道观看文艺演出。那天,我给她带去了一套新衣服,又给她梳了一对小辫子,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有些羞涩,有些兴奋,我告诉她:“顺顺,有许多小朋友在等着你,他们都很喜欢你,想和你交朋友,我带你去见见他们,好吗?”她轻轻点头同意了。事先,我给班上的孩子讲了顺顺的故事,说她是个可爱又勇敢的女孩。顺顺来了,孩子们伸出友爱的手,推着轮椅,牵着她的小手,邀请她坐在自己身边。她一开始有点儿局促胆怯,但是孩子们在一起总是容易建立链接,不一会儿,就玩到一块儿了。
文艺节目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拉开了帷幕,顺顺坐在孩子们中间,目光被花花绿绿的舞台吸引住了。她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挥动手中的国旗,为表演而欢呼。她脸上浮现出朝霞一样的神采,从眼眸嘴角荡漾开去。这一刻,她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享受着属于自己节日的热闹与精彩。坐在她旁边的女生,不时和她交流着什么,她们像一对小姐妹,一边拉着小手,一边说个不停……
“老师,下一次的儿童节,我想邀顺顺和我们一起表演节目。”那个女生对我说。看着顺顺开心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这些年来的接触,我了解到像顺顺这样的孩子,内心是敏感而孤独的,他们更需要关注,需要伙伴。
清晨,我们又走在村道上。那些春天看过的花儿,已经隐去,夏天的花儿在我们眼前开成新的风景。一丛丛孔雀菊明艳灿烂,像一个个小太阳,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顺顺伸手去摘花儿,一朵,两朵……我扶着轮椅,静静地看着她,感受她与花儿交流的过程。
“给……”她举着那些花儿,递给我,眼神流露出期盼,等待我的回应。我蹲下来,握住她的小手,也握住了她手中金灿灿的花儿。这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她要送给我礼物,不止是这一次,平时一页纸,一片叶……她也要送给我。她用她的方式,表达着欢喜与爱。
自从我接下“送教上门”的工作,参与到“为特殊儿童托起美好明天”的活动中来,我就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业余生活了。不过,我觉得所做的这些事,只是时代浪潮中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但是,如果能给像顺顺这样的孩子带去一份温暖,一份快乐,让她感受到爱与关怀,便是值得。
顺顺渐渐懂得表达爱,回应爱,是意外之喜,也是情理之中。愿爱的花朵,在她的身边盛放,在她的心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