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着年幼的儿子也像大人一样正常饮食,我打心眼儿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儿子吃饭曾经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一碗米饭不是磨磨蹭蹭半天,就是这不吃那不吃,挑剔着呢。我和妻子以为他是肠胃不好,一趟趟地跑医院做检查,结果什么问题没有,最后医生叮嘱:孩子喜欢吃零食、喝奶粉的毛病改了,自然会好好吃饭。从此,我们不允许儿子吃零食、喝奶粉,苦口婆心劝他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坚持没两天,儿子不是白天哭就是晚上闹,折腾得家里“鸡犬不宁”。见他可怜巴巴的样子,实在于心不忍,我们只好妥协了,认为儿子还小,过早停了奶粉、断了零食,会给幼小心灵留下阴影,等长大了、懂事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我们抱着这种心态,没有过多干涉。
不经意间,儿子幼儿园毕业了,进入小学,之前早餐喝瓶牛奶,或简单吃点东西,到了幼儿园还有各种点心接济,一个上午不担心饿肚子,可小学不仅没有这些,而且还要一堂课接着一堂课地上,体力和脑力消耗巨大,再像过去那样,显然不行。
为让儿子有个好胃口,我连晨跑都按下了“暂停键”,只为变着花样做早餐。不承想,儿子“涛声依旧”,气得我一天都没有好心情。此刻,我深为过度宠爱儿子而自责,同时也暗下决心,必须拿出我的看家本领——“饥饿疗法”,将其坏习惯改掉。因为女儿小时候“舌尖上的浪费”坏毛病,亦是这样帮她重塑饮食观念和养成节约好习惯的。
心动不如行动。有着20余年军旅生涯的我,决定实施“饥饿疗法”——带儿子“野外生存”。当我把想法告诉儿子,这些曾在书上和视频中才能看到的情节,如今要亲身体验,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催促我赶快出发。
转眼到了周末,我们早早起床,收拾好装备,妻子开车将我们送至我曾经摸爬滚打过的一座山林后,我和儿子轻快地向山里奔去。望着满目葱郁的大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欢唱,我们顿感心旷神怡,情不自禁放开喉咙大声呼喊,惊扰得鸟儿不时振翅高飞。
然而,越往山里走,儿子的兴奋劲儿随之逐渐削弱,他不停要水喝。我反复提醒他,所带给养有限,现在大喝特吃,计划随时会被终止。早已汗流浃背的儿子,根本不听我的劝解,走上几步就要坐下来休息,吵着闹着要喝水吃东西,半天时间不到,给养消耗殆尽。
在荒无人烟的山林里,面对缺水断粮的窘境,儿子十分恐惧,抹着眼泪央求我:“老爸,野外生存实在太难了,我们还是回家吧。”这时,我看时机成熟,便语重心长地给他讲,当年我和战友们在这里靠吃野果充饥、挑战生存极限;给他讲爷爷奶奶田间地头劳作,艰难地把我和弟弟们抚养长大的往事;给他讲现在我们虽然吃喝不愁了,但是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儿子似乎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紧紧拉着我的手,默不作声。当我饥肠辘辘把他背到山下路边的饭店,儿子那顿饭吃得特别香、特别干净。
经历过野外生存挑战失败后,儿子俨然换了一个人,不仅家里做什么吃什么,还经常检查起我们碗里有无残羹剩菜。
作者:马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