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迟子建曾这样描述秋山:“秋山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在大地之上。五彩斑斓的树叶,像是大自然的调色板,为秋山披上了华美的外衣。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仿佛在弹奏着一曲灵动的乐章。”
走进暮秋的深山,就像走进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卷。落叶覆地,如同铺开了一张金色的地毯,踩上去,“沙沙”有声,细细碎碎地,那是落叶折响了它生命最后的柔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笔下的枫叶,在这秋日的深山中,红得那般热烈,如燃烧的火焰,点亮了整个山林。草木换上了五彩的秋装,红的乌桕、黄的银杏、白的芦苇,错落生长在一起,色彩斑斓,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
一些树木告别秋天的方式有些决绝,没有丝毫眷念,纷纷枯折或倾倒,也有一些树,依然在严霜下坚守着,虽然叶子已经凋零,但它们依然屹立在山间,光秃秃的枝干粗壮而有力,直挺挺地伸向天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笔下的竹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这秋日深山中的树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秋风的吹拂下,它们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响声低沉,仿佛是在与山谷对话。
时值暮秋,仍然有野菊固守在山坡上,极力地绽放着它们最后的美丽。野菊外形柔弱、低矮,虽然不如春天的花朵那样娇艳,但它却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句诗,用来形容野菊再合适不过了。一丛丛野菊在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芬香,为这片寂静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秋风拂面,带着丝丝凉意,却并不刺骨,反而令人产生一种清爽与舒适的感觉。山谷间,溪流潺潺,溪水清澈,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弋着。溪边的石头上爬满了青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绿色的光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季节更替,百花零落,逐水而去,枝头空了,诗人的心也空了。李煜的词虽带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感,但用在这秋日的溪水上,却有着别样的趣味。你看,一片片树叶飘落水中,随着溪水缓缓流淌,沉浮起落,片片落叶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叶叶扁舟,载着秋的思念驶向远方,把溪边人的心也带进了梦幻般的遐想之中。
深秋的山林里,再也没了嘈杂的蝉鸣,只有鸟儿的啁啾声。鸟儿们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鸣声婉转清脆,歌唱着秋的美丽。“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的这句诗,完美地诠释了秋日深山的意境。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整个山林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此时的深山更加美丽动人,恍若仙境。站在山顶上,俯瞰着这片美丽的山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秋天的深山,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一份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风骨啊。
遥想古人,流连在深秋的山林里,该是多么的惬意啊。或寻一处清幽之地,摆上一张琴,轻抚琴弦,悠扬的琴声在山林间久久回荡。“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这首诗,描绘出古人在山林中弹琴自娱的闲适画面。又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带上美酒佳肴,在山间席地而坐,饮酒赋诗,畅谈人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句诗,表达了古人登高望远时的豪迈之情。诗人在山顶俯瞰大地,感受着秋的辽阔与壮美,心中定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吧。
面对暮秋,宋玉曾经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众草衰黄,万木枯折,秋的萧瑟、秋的清冷,确实容易引发人的哀愁。“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同样是写暮秋,王绩笔下的秋,唯美、绚烂,宁静而悠远,意趣无穷。其实,生命是一个有序的轮回,寒来暑往,花开花落,草木丰茂或萧瑟,都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体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刘禹锡看来,虽然秋一日一日远离,但是,我们无需有悲秋之感,因为秋天自有它独特的美,毫不逊于春的生机勃勃。正所谓“心境开阔则万物可亲”吧。
秋深山有骨。秋山的风骨,在于它的粗犷,它的包容,它容纳着万物的生长与凋零,见证着时光的流转;秋山的风骨,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不妥协,是在萧瑟中绽放的坚韧。
秋暮风凉,山高水阔,去山里走走吧。
王同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