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最先受到关注和热议,今年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出自《红楼梦》。一些家长和考生看到题目后“炸了”,说《红楼梦》那么大部头都没读过,即使读了,谁还记得这么一个小小情节?有人认为《红楼梦》对于高中生太深奥了,不应该作为高考考试范围。面对如此多的争议,我们不妨先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看看《红楼梦》这一段情节到底讲了一些什么。
材料中,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首先出主意的是崇拜先贤并热衷掉书袋的人,主张取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中的“翼然”二字。
从词义分析“翼然”:“翼”,翅膀;“然”,助词,相当于英文里形容词的后缀,如双音节词“潸然”“欣然”“黯然”等。将“翼然”一词解释成白话文,即“像翅膀的样子”。醉翁亭位于山上,作者从低处仰望,以“翼然”状其似有飞动之势,非常确切、灵动。
但贾政不赞同“翼然”。他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与其他合适的字组合。贾政的想法,应与流行的风水术有关。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其审美意义十分丰富、深刻。藏风得水是古代阴阳宅风水术中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尤以得水最为重要。从审美意义上,将亭子建于水潭之上,人立于此,临水俯身,人影绰绰,便有“潭影空人心”或“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明心见性的意趣。讲究情趣之外,当然免不了实际的考虑,其中重要的是“水能聚财”之说——与农业文明关联,有水源的地方才能灌溉和收获。
与水能聚财相反,火能毁掉一切。从远古时代起,火灾就是让人们最焦虑、最可怕、最无情的“暴君”。用于建筑的木材和茅草,一旦惹火上身,后果不堪设想。火不仅会夺走一户人家数十年甚至几代人聚敛的财物,而且能轻易迅速地夺走人的生命。因此,如果没有天然的水域可以作为救火的保障,那么在住宅、园林旁边深挖水池储水,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对此,恪守传统的贾政自然非常清楚。
古人读书从断文识字开始,文字学功底深厚,给子孙起名和园林居室乃至器物命名,都要字字稽查考究,并且,意义之外,还要看字形和读音。单独考察“翼然”之“然”,此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燃烧”,这就犯了家居庭院建筑命名之大忌。而水可泻火,所以贾政当即表态,要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泻”字来。作如此理解,倒不算牵强附会,毕竟《红楼梦》中藏有太多的字谜,包括双关、谐音,以及谶语。
于是,随从又出一提案:“竟是‘泻玉’二字妙。”就题额一事尚未出声的宝玉听了有何反应?原文写道:宝玉听说,连忙回到:“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甚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泻玉”冲犯“宝玉”之大名,但这不是宝玉反对的理由。他的理由是,这地方入于“应制之列”“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将其与政府形象关联起来,狠批“泻玉”不雅,如果不是想到了“泻玉”与“泄欲”谐音,反应当不至于这么强烈。这番话再一次把平时假正经的贾政逗笑了。可见,时人对文字的敏感性和精研程度。
在得到贾政鼓励后,宝玉提议以新雅的“沁芳”代替“泻玉”,贾政随即点头默许。“沁芳”,水滋养草木之意。水木相生,不但迎合了阴阳五行说的道理,而且暗喻了《红楼梦》的宝黛情缘主题。
《红楼梦》第一回,写到甄士隐于书房闲坐,不觉蒙眬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但见来了一僧一道,听他们且行且谈一段“风流公案”。僧人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草木成形的绛珠仙子总想着报答神瑛侍者“甘露之惠”,延续“木石前盟”。前世,宝玉以神瑛侍者的身份,有恩于今世成为黛玉的绛珠仙子,一报还一报,黛玉以泪相还。但富于同情心的宝玉,潜意识里并未把恩情当筹码,而是始终发自本心地体恤和照顾黛玉。他对黛玉的爱,是知音般的深情与至亲般的怜爱,而极少有肉欲的成分。不但对黛玉,宝玉对其他女性的关爱,也都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真是“翩翩浊世佳公子”,一个未被惯坏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奉献精神的人。
贾政算是荣国府中唯一经纶政务的贵胄老爷。他自小穿上长袍马褂,坚定地走读书取仕、求取功名的道路,然年及半百而碌碌无功。加之长子贾珠早亡,更添后继无人之惶恐。因此他对儿子贾宝玉非常严苛,颇有“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焦灼。“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试的是宝玉的学情和才情。
作为现时的高考材料作文,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悟性,对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可以考察他们的领悟和思辨能力。具有一定语言思辨能力的考生,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材料中“不落俗套”“思虑周全”等词汇提示,实际已经给考生指明写作思路。
《红楼梦》作为一部寓言式的诗意小说,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成长的辉煌巨著,也是一部社会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它隐藏了难以穷尽的、连作者自己都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深度。它早就被教育部列为中学生阅读书目,但将其作为高考素材,应该是头一次。这可能意味着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新动向,即通过经典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并非是要死记硬背大量古诗文,而是要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深入到文本和文献中去,涵咏和思考它们因何而写、因何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