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豫南正阳县境内,临近傍晚,青青蔬菜公司里一派繁忙,工人们把从地里刚采摘的西红柿、黄瓜、丝瓜等新鲜蔬菜过秤包装好,再一箱箱装到停靠在一边的冷藏保鲜车上。“这菜长了‘飞毛腿’,明天一大早就可以进入大城市的超市了,中午大城市的人就可以吃到这青嫩鲜红的蔬菜了。”工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
长了“飞毛腿”的菜,多么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和比喻。快节奏的生活下,优质农副产品和蔬菜好似长了“飞毛腿”,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进入人们的饭桌。
我的老家说是“菜园子”的摇篮不为过,背靠淮河,疏松的沙土是种植蔬菜的绝佳优势。自打我记事起,家乡就种着各种各样的时蔬,这里人们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蔬菜销售。“沿淮的葱,沿淮的蒜,沿淮的萝卜卖三县(正阳和信阳罗山、息县),沿淮的香椿进武汉。”小时候,我就是听着这样的顺口溜长大的。
儿时的印象,卖菜那叫一个苦。老乡们开玩笑地说,那是乘着“11号”(指双腿步行)去板量,脚板下磨出一个个血泡是常有的事。那时,长辈们把蔬菜摆在两只大筐里,再用肩膀挑到周边集市上出售。菜虽然长了“腿”,但跑得慢,跑得相对也较近。鸡叫头遍就起床,收拾妥当出发,经过几小时的步量,顶多走到二三十里开外的集市。
初中毕业后,家里卖菜的活就是我的了。那时,菜“跑”得又快了一些——萝卜、白菜、黄瓜、辣椒、蒜薹以及树上冒出的香椿等“坐”着那辆半旧的二八式“飞鸽”牌自行车翻越淮河到信阳罗山出售。有时听说隔壁的息县香椿价格高,我不惜力气带上两筐,颠簸几十里土路欣然前往。正阳县城距离老家虽远了一些,但出了家门走出两里土路余下的就是柏油路了,我也是经常蹬着车子带着蔬菜前去。
我骑车的速度就是蔬菜奔跑的速度。记得有一年香椿、蒜薹一天一个价格,我便连续5天骑着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带着它们到正阳县城“相亲”,每次来回都是将近100公里的路程。
当时刮着北风,还下着毛毛细雨,一路上,我顶着风向北而行,柏油路两边的杨树葳蕤繁茂,风吹着,发出“沙沙”的响声,眼前黑漆漆一片,心里不免有些发怵,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到县城了,这时天才麻麻亮,大街上的广播里正播放着《歌唱祖国》的开播曲。这种情景,久久在我的记忆中……
长辈那时候种的菜,我年轻那时候卖的菜,还有现在大棚里的菜,它们都是长了“腿”的,这“腿”行走的步伐是越来越快了,就如这个时代发展的脚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