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露天电影成了农村那几代人的精神食粮。
一片空旷的场地,一面镶着黑边的白色银幕、一卷黑色胶带、一束光、一个放映员,撑起一部电影,也撑起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精神领域。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很简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太多欲望,也没有太多压力。露天电影陪着那个时期的人们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日月如梭,那些时光早已远去,可现在回想起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恍如昨日。
傍晚,当那块白色银幕被扯着四个角在村头的大杨树上撑起来时,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他们聚集在那里欢呼雀跃,有的甚至去请附近村的亲戚来看电影,那种激动、那种热闹比过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开始了,放纪录片之前,村干部乘机亮亮嗓子讲几句,或放几首流行歌曲,等一等从附近村赶来的大部队。
一部新片从电影院拿出来,一个大队一个大队挨着放。年轻人跟着放映机反复看,仍然觉得津津有味。那些跑到外村看电影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血气方刚、精力旺盛,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着,朝着放电影的村或骑车、或步行、或一路吹着口哨飞奔。他们也许不单单是为了去看电影,而是去赶赴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本村的人早早吃过晚饭,搬着板凳去抢位置。老汉们吸着旱烟,老奶奶照看着孙子,年轻的妈妈搂着吃奶的孩子,姑娘们窃窃私语,时而骂身后谁家的小伙扯了她的麻花辫……
那个时候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一个爱看电影的小媳妇,抱着睡着的孩子去邻村看电影。电影已经开始了,她心里着急,一路小跑,穿过人家的南瓜地时被南瓜秧绊倒了,急忙爬起来,抓起睡着的孩子继续赶路。等放完一集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才发现怀里抱了个大南瓜。
在有月亮的夏夜放电影,孩子们是最兴奋的。一轮明月在夜空穿行,照得大地如同白昼。电影还没开始,他们在外圈捉迷藏、跳绳、玩老鹰抓小鸡……他们喧闹着,沸腾了村庄的夜空。
电影开始,灯突然灭了,一束强光投射到雪白的银幕上,喧闹的场面立刻安静下来,地上、板凳上、墙头上、车座上、树上,全是人。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方银幕上,一颗颗纯净善良的心跟着银幕上的故事起伏波动着。
那个年代的英雄人物也是通过电影在人们心里扎了根,比如《刘胡兰》《黄继光》《江姐》……一些喜剧片给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比如《喜盈门》《倒霉大叔的婚事》……武打片每一个情节都牵动着人们的心,比如《少林寺》《霍元甲》《少林小子》等。
有时候正放着电影,天空突然下起暴雨,把人们淋成了落汤鸡。如果雨不大,放映员会撑起油纸伞,坚持把电影放完再回去。
冬天,下着雪看电影也是常有的事。
当村里有了第一部黑白电视机的时候,全村人吃了晚饭就聚集在这一家,看到深夜。后来,电视机普及到每家每户,露天电影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露天电影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去,没有留下一丝遗憾。它给那几代人留下的美好记忆,是如今网络时代永远给予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