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越来越近,和妻子商量着就地过年。虽然不用再买礼品走亲戚了,可是岁月深处春节的过往还是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
那时候的农村,到了大年初一,穿着新棉袄、棉裤、棉鞋的我们,成群结队,在大红对联辉映的村子里疯玩。大家肆意地玩着摔炮、砸炮,比着看谁的炮捻短,点着后撒腿就跑……鞭炮声此起彼伏,红红的鞭炮纸屑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村里还没有电视,疯了一天的我们,早早就被催着上床睡觉,因为从大年初二开始,就要跟着大人走亲戚了。
小孩们睡觉了,大人们还在忙着。我家西厢房有一间没人住,春节那些天屋里会结冰。屋里平时放些生活物品,春节就成了存放物品的大冰柜。从正月开始,大人们把过年走亲戚的礼品一点点儿凑起来,整齐地摆放在桌子和木板床上。
礼品中,有父亲从城里买回来的糕点,也有条状肉块,当地人把它叫作“肋条”,是春节走亲戚必带的硬货。当时不懂走亲戚送“肋条”的意思,现在想来,大约是春节走的亲戚,都是血脉相连的骨肉至亲这个意思吧。那时候家家喂猪,今年你家,明年他家,年前杀一只年猪,春节用肉也就够了。
储物间里还有母亲提前炸制好的芝麻叶、小金枣和各种丸子,更多的是蒸好的白面馍、枣馍。奶奶和妈妈在蒸馒头时,还用筷子头在馒头上点个红色印记,图个喜庆。而馍里面,有红豆或者红薯块。
大年初二,我们起得很早,起得更早的是长辈。走亲戚的篮子放在门口,里面放有报纸包着的一大块“肋条”,一包点心,六个大白馒头,炸的食品,有的还有一小捆红薯粉条。
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到姑奶奶家后,篮子被放在正堂显眼的位置,还没等我跪拜贺岁,姑奶奶已笑眯眯地递上红包。那时春节给小孩子的红包“行情”是1元、2元,条件好的亲戚给5元。春节走亲戚,我多半是奔着红包去的,这是孩子们心照不宣的秘密。对小孩子来说,红包那可是一年的零花钱。
客厅桌子上已摆好糖果、瓜子。我们落座后,姑奶奶又从里屋端出一盘花生、杮饼、炸的芝麻条,说先吃点儿垫垫肚子。一会儿工夫,姑奶奶就做好了凉粉汤,一人一碗……
中午的饭吃得最隆重。姑奶奶家的凉菜除夕前就做好了,放在一边备着,热菜也大多做成了半成品,饭前或蒸或炒再加工一下也就成了。十几个菜,热气腾腾的茶,大家聚在一起吃着饭,聊着天。
下午要回家了。我们去拿礼品篮子时,带来的礼品已被主人家取出来了,但篮子里不是空的。按照习俗,回礼可以是篮子里原有的礼品,如一两个馒头,或者主人家再放进去一点儿好吃的食物……
提一篮春意和祝福送给至亲,这样的日子,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