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至,桂子香。
桂子,可不是桂树果实,古诗词中,桂子即桂花。柳永形容西湖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都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长在江南,盛放在月圆中秋,又有上古神话加持,桂树想不带“仙气儿”都难。
月中广寒宫,有嫦娥、玉兔,还有吴刚在砍一棵即伐即长、永远砍不倒的桂树,《酉阳杂俎》说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月宫清冷,住在里面的人,都曾犯过错,或明或隐地在经受身心惩罚。好在还有一棵桂树,好在还有满树桂花香。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花的香,是有些甜味的,但这甜并不谄媚,有种恬静的温柔,和淡淡的疏离感。
黄梅戏《徽商情缘》有段唱词:“桂香飘来精神爽,文雁读书忘昼长,猛听得有人把楼上,懒应酬,暂躲一旁……”桂香比人心,都是淡淡的,烦恼应酬,远离世俗,喜欢静静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若生在古代,绣楼窗外应该种一株桂树,窗边设几案一张,摆典籍几部,在若隐若现的花香中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宋时李清照写过《摊破浣溪沙》:“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她还为桂花写过一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无需别人热捧恭维,桂花自会含蓄香气,“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用大红大紫的颜色来夺人眼球,它的与世无争、温雅清淡,已当得起百花之冠的美名了。
如此看来,曹公为宝钗之嫂取名“夏金桂”,倒是反讽之用。这位小名唤作 “金桂”的薛大奶奶,家里“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动辄对丫鬟苦打重罚,自己叫“金桂”,便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 “因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连她的贴身丫鬟,亦叫 “宝蟾”,香菱发表“菱角花、荷叶莲蓬有股子清香”言论,也会惹恼她……财大气粗,骄矜自恃,嚣张跋扈,实在与桂花的诗意品质不搭调。
清末程登吉《幼学琼林》载:“(桂)其花有黄白红三种。黄者为金桂,白者为银桂,红者名丹桂,其香极清。”以上三种桂花均开在秋季,金桂香味儿最浓,银桂、丹桂次之,还有一种四季桂,一年要开花数次。以“桂树成林”命名的广西桂林市,把这四种桂花做成了四味香水,曾做礼物赠送国际友人。
木樨(木犀),是桂花的别称。
这里探讨两个小常识。
其一,北方菜馆有一道常见菜叫“木须肉”,它的正确名称,应该是“木樨肉”,因“蛋色黄而碎,类似木樨而得名”。清代梁恭辰《北东园笔录·讳不知》中:“尝闻有一南客不食鸡卵,初至北地早尖,下舆入店,呼店伙甚急,其状似甚饥,开口便问:‘有好菜乎?’答曰:‘有木樨肉。’”国语辞典对“木犀”一词的解释,即有“指食物烹调中加鸡蛋者”。
其二,北京市西城区有一处地名叫“木樨地”,人常度此前为种植桂花之地。然而桂树乃南方物产,北方冬季实难生存。《红楼梦》八十七回,探春等人探望黛玉,窗外透过一阵清香,黛玉道:“好像木樨香”,探春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哪里还有桂花呢?” 早年间京城的桂树均栽在木盆中,入冬前移入室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今京师桂花甚珍,仅见小本,供盆盎之玩。” 所以,我更倾向的一种解释是,明代此地大面积种植过苜蓿,为皇帝的御马提供饲料。清代成村,称“苜蓿地”,民国时被讹化为“木樨地”。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说,“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但是桂花也有明显的缺陷,“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不能够依照时间顺序依次开放,像春季的玉兰花一样,芳华齐现,短期内盛极衰败。李渔作过一首《惜桂》诗:“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
正是由于花期短暂,所以要及时打落桂花收藏。
“打桂花”是件唯美又需技术的活计。之所以要“打”,是因为花朵繁茂细小,不适合采摘。晨间露水未尽,趁桂花初绽呈虎爪形时打,效果最佳。一人使竹竿击打树枝,霎时落花如雨;一人拉布帘承接花朵,随时筛花汰叶。到后来,打花人暗香盈袖,所到之处,芬芳四溢……
庄子云:桂可食,故伐之。桂花可以食用,制作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酒、桂花茶、桂花蜜、桂花粥等。桂花酒战国即有,屈原《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是上好的祭品。桂花糕据说源于明朝,把桂花用糖蜜浸渍,与熟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和,是典型的江南糕点。我特意查了清代袁枚《随园食单》的点心篇,并没有找到桂花糕的相关记载。有趣的是,袁枚的随园,前身为康熙织造隋公的“隋园”,园中曾有“桂千畦”(袁枚《随园记》),袁枚素来喜吃“糯米糖藕”,怎么能不撒上几朵桂花呢。新摘的桂花不建议直接食用,因为含有单宁,味道苦涩。保鲜贮藏或晒干后,涩味会减少,若着急食用,可将鲜桂花挤去苦水,白糖拌匀即可。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中秋来临,追月至中天,心绪怡然,虽无桂树傍窗,却有“人闲桂花落”的惬适。有月,有花,有赏月赏花人,有好心情,嗯,是中秋该有的样子。
作者: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