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未尽,处暑已至。元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之后,尽管还会出现“秋老虎”天气,但是整体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烈日炎炎的酷暑即将结束,秋高气爽、云卷云舒的好天气即将到来。
处暑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辐射减弱,气温逐渐下降,民谚说“立秋处暑天渐凉”。不过,此时白天的气温仍然较高,早晚温度降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正如民谚所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宋人苏泂在《长江二首》中写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仇远《处暑后风雨》诗云,“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都提到了进入处暑节气后,明显能感觉到空气中的凉意。
处暑之后,阴雨天气明显减少,天空中少了夏季的浓云密布,多了蓝天白云,舒卷自由。长江以北地区秋意渐浓,逐渐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这是观赏云的好季节,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宋代诗人张耒也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的诗句(《舟行即事二首》)。此时,适宜畅游郊野,登高望远,迎秋赏景。
处暑前后正逢中元节,民间称“七月半”,是古代追思先人的文化传统节日,其核心是敬祖尽孝,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七月半还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旧时民间要用新稻米等敬献祖先,报告收成。此外,处暑以后也是渔业收获期,古代沿海地区的渔民有开渔祭海习俗,祈盼顺利出海,满载而归。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主要意思是,处暑时节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渐有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中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收敛而不骄盈。
处暑第三候,农作物逐渐成熟。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果实、种子成熟速度较快。农谚说:“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青谷”等,这些都说明了处暑后庄稼的长势之快。农谚还有“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等等。处暑后,千里沃野之上,高粱俏脸羞红,棉花咧嘴大笑,瓜果琳琅满枝,稻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家家户户忙着修起了粮仓。宋代诗人吕本中也在《处暑》诗中写道,“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丰收的欣喜呼之欲出。
作者: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