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冷空气过后,寒露节气会如约而至,把季节一下子拽进深秋。民间有句俗语:“露水先白而后寒”,原先滴滴白露,宛如粒粒珍珠,或莹润如玉,那时,气温由炎热转向凉爽。露由“白”升至“寒”后,单看字面,心间便陡然泛起寒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自此,露气渐重且稠密,气温由凉爽开始向寒冷过渡。
清晨,挂在草茎树叶上的露珠晶晶亮,浑圆剔透,闪烁清冷的光,用手指轻碰,有丝丝寒凉。露珠犹如一滴滴水墨,晕染着大地。时而轻轻一点,稍稍带过,时而大胆用量,泼墨写意,大自然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草儿在露的轻抚下,青中染了黄晕。树叶在露的催促下,纷纷变色。巴掌大的梧桐叶似乎最应景,泛黄泛白快,飘零也快,在风中簌簌而下,翩跹飞舞。“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月白露更白,露白叶也白,这是多么清寂唯美的意境啊!桐叶、月色、露水在诗人笔下,流淌出深秋的况味。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大意是,成群结队的鸿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凌空南飞;雀鸟不见了,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误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花已遍地开放。
说到菊花,我自然想起诗句“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菊花挂珠含露,迎瑟瑟秋风而开,开得恣肆热情,开得楚楚动人。骨朵密密匝匝从叶丛中微微探出,不经意间,已绽放开来。菊花品种众多,色彩丰富,红的似天边晚霞,黄的似采撷一抹阳光颜色,紫的高贵,白的纯洁……菊花有顽强的生命力,露寒愈重,开得愈艳。这是一种风骨,无怪乎与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
旷野上、篱笆下、庭院里,丛丛菊花怒放,像一张张扬起的笑脸,透出些许温情。文人们大多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悠闲自得,过着恬淡的田园生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爱菊是因菊花凋谢后无花可赏,看似无奈之举,实则喜欢不已;“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史铸偏爱菊花缕缕清香和高洁孤傲之品格。
深秋有花也有果。栾树的花期不长,凋落时一地金黄,却十分淡定,因为紧接着会结果。绿叶间刚结出的蒴果,带点儿淡红,渐成酱红,布满枝头,点缀着日益萧瑟的秋。
常言道:“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此时,正是吃柿子的最佳时节。小时候,农村老家门前有一棵柿树,从挂果那天起我就盼着快点成熟。柿子皮由青逐渐泛黄,进而变红,像一盏盏小灯笼。我迫不及待摘下几只,放到米缸中去“捂”。几天后拿出来吃,甘甜的汁液,软软的果肉,那滋味至今念念不忘。“甘似醍醐成蜜汁,寒于玛瑙贮冰浆”,诗中所写的味道大抵如此吧。
农谚云:“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场。”节令也是号令,寒露时节是秋收、秋种、秋管的时候。采摘棉花、收割稻谷、翻垦农田……件件农活连轴转,一刻也不能懈怠。田野中,一幅金黄的画卷铺展开来,饱满的稻谷挤挤挨挨,散发淡淡的清香,丰收的喜悦爬上农人脸庞。现在一般是用收割机,割稻、脱粒、粉碎稻草一次完成。记忆中,生产队时期,乡亲们手持镰刀,在咔嚓咔嚓声响中,一束束稻谷应声倒下。过两天再将稻谷扎成一个个稻把,运送到打谷场上。大家分工明确,有的上机脱粒;有的用扬叉把谷和稻草分开;有的用农具把稻谷抛向空中,形成扇面,让风吹把瘪谷、草屑吹走;有的用扫帚扫去飘落在一边的草;有的堆草垛……待晾晒干后颗粒归仓,一切忙而不乱。
露儿白,草儿黄,树叶斑斓,风中菊花香。面对渐渐漫起的寒意,我们内心应充盈不断进取的暖流,且行且从容。
作者:唐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