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我国更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这中间包括食材、烹饪、餐具以及礼仪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其实,“吃”是一个很原始的问题,无非是填饱肚子。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吃”的意境却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优雅,越来越令人投入和沉醉。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要滋、养、补,这在古代已经很盛行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山峰之上,白鹭慢慢而飞,桃花盛开,流水潺潺,鳜鱼正肥。这是多么悠然的吃之意境,“吃”在这里,不是为了感官上的需求,不是为了味觉和嗅觉上的需求,而是赋予“吃”一种诗意之美。那美是精神上的,是身心同时愉悦的结果。苏轼《猪肉颂》中提到:“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从清洗到蒸煮,到成熟,再到入口,这一系列的烹饪过程,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饮食,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接受方式和向往。
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留恋的。给饮食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清雅的氛围,便会令人在美好之中产生无尽的动力,这动力会驱使人去有效地学习、有效地工作,从而令人生充满积极而优雅的意味。“吃”之优雅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所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饮食的意境上,早已经颇费周折了,或于室内盆栽梅兰竹菊,或者张挂名人书画,既为了招揽顾客,同时也丰盈了众人的目光和内心。所以,诗仙李白常对酒当歌,诗圣杜甫则“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将饮食赋予文化的内涵,将文化赋予唇齿之间,既令人留恋,又令人念念不忘。
高端的食材,高端的餐具,可以引人在吃饭的时候,产生高雅的情趣,这是必不可免的。但即使没有高档的进餐环境,同样也会令人身心愉悦。早餐时,摘回几枝鲜花插在水瓶里,放在餐桌上,阳光薄薄地照在花朵上,也照在几碟精致的小咸菜和米粥上,这一整天的心情都会是美好的。午餐时,在一盘素淡的炝拌土豆丝上,雕一朵胡萝卜做的玫瑰花,在冬瓜排骨汤里撒上几粒鲜红的枸杞,既提升了食欲,又丰富了营养,再听一曲理查德的钢琴曲,轻松又别具情调的午餐,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有听觉享受,而饮食文化便是在这一点一滴中产生的。晚餐时,几片自制的粗粮面包,几棵翠绿的生菜叶,一碗银耳莲子粥,再配上两款时令蔬菜,红酒半杯慢慢而酌,桌上的茉莉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连月光都醉了,人又何其不醉?
饮食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欲,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却是真实相同的。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盛宴,展示在你面前的,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一种文化,由食材到器具,无不彰显了意境美的重要性。
在自家摆满水果和鲜花的餐桌上进食是一种意境,约三五好友去野外进餐同样是一种意境,一种更纯粹,更自然,更接近原生态的意境。那种接近泥土,接近粮食的直接进餐方式所带来的意境,才是饮食文化的精髓。一草一木,一茶一饭,是心意。
在优雅的餐厅进餐是一种意境,在简单的餐桌上进餐同样是一种意境。只要我们用心,便会吃出滋味,吃出优雅,吃出意境。
作者:程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