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故宫六百年》《故宫的隐秘角落》等,那些引人入胜的清辞丽句带我领略了故宫之美,在《故宫的建筑风尘》中祝勇讲“故宫的宏大,使我们至今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它……它的碎片,看上去反倒更显得真实”。确实,任何人想通晓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古宫殿建筑群,恐怕终其一生都只能是略知一二。许倬云教授主编的《紫禁城宫殿》一书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为我们理解故宫提供了一个管中窥豹的视角,特别是那些挂上了“游人勿进”的隐秘角落,《紫禁城宫殿》像一把钥匙开启历史尘封的大门,引入一个人如梦如幻的胜境。
阅读《紫禁城宫殿》,你能读到雄劲的黄瓦红墙、嶙峋高大的城楼、宫城上威严的角楼、宫廷内宏丽的宫殿、园林中有秩的楼台殿阁。故宫三大殿恢宏耸立,乾清宫、坤宁宫、钦安殿依次浮现,与四隅崇楼、五重宫门,一起置于北京城的绝对中心,一同组成了“五门三朝”的天子宫制。顺着编者的引导,一个“百分之百”的故宫浮出水面,你会发现过往的知识储备是如此贫乏,你的视觉感官会受到崇高的洗礼,这是今日接踵而至的摩天大楼所不能及的体验。《紫禁城宫殿》是一部呈现出中国建筑艺术集大成的佳作,讲营造技艺、建筑风格、设施装饰,集专业性与科普于一体,由大到小、由表及里,让内行看足了门道、外行看够了热闹。它鞭辟入里地解读艺术臻境,例如,分析斗拱时,列出不同的样式的不同原理,将其化为精细且复杂的切割力学平面图,尽显登峰造极、巧夺天工之状。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顶峰之作与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故宫将历史感与形式感最完美地结合起来,其整体形态拒绝视觉上的平庸,稳稳屹立在苍穹之下,令人望而生畏。在《紫禁城宫殿》书封上赫然写着“一座隐含着权力、荣耀和对辉煌的渴望的建筑”,王朝周始中的权力铁律衍生出一种灭王朝必摧毁旧皇宫的政治伦理,曾经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都已化为乌有,徒留遗憾。
现代城市景观大多缺乏像“紫禁城建筑”这样的城市灵魂。西方建筑领域存在丢弃传统的势头,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讲:“钢铁和混凝土为建筑带来了新的领域……‘风格’已经不复存在了,那种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风格已经出现了,而且这场革命已经发生了”。与之相对,“紫禁城宫殿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敢于暴露结构,不做遮掩,而且利用结构构件进行艺术加工供人欣赏”,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却能创造出蔚为奇观的盛景,所有的技术、风格、美都被收束于宫殿当中,在一片片砖瓦中化零为整。只有当一个城市的景观拥有深厚的历史感,这个城市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才会留住自己的本根。这即是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的初衷,这座“以前的宫殿”突出着博物院属性,它成为承接传统景观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今日最耀眼的民族文化符号。
此外,《紫禁城宫殿》是“故宫学”学术体式的延续,将故宫及其建筑、殿堂、书房、戏台、花园、坛庙、佛堂、道场、设施……整理、研究、保护与展示融于一书。显然作为学术规范的故宫学有其“专业性”“纯学术”的一面,但在学术转化与公众分享等现实关怀的呼吁声中,故宫学需满足大众的阅读趣味与期待视野,在玉宇琼楼间,本书是面向大众的故宫讲解员,向读者娓娓道出故宫的厚重。同时,故宫的大气磅礴是难以用文字形容的,摄影镜头也无法把握宫殿的全部雄姿,二者在相互搭配中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故宫的实貌。
巴什拉说:“手无比精巧地唤醒了物质材料的神奇力量。”《紫禁城宫殿》呈现出的富有古意的照片、墨线图可谓现代匠人之良工苦心,其中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时间感与纵深感。文物保护讲究“修旧如旧”,或许书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中那几许杂草丛生与门可罗雀显得更有韵味,这些景象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情感的。虽然,我无法身临其境,阅读涵盖全面、讲述深刻的《紫禁城宫殿》也是不错的选择,将深藏在故宫中的隐秘角落一一揭开。
作者:祁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