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之景象,有绚烂、澄明,亦有衰败、萧瑟。古诗词中的秋天,境界自然也各有不同。不过,诗人们喜欢抓住一个“远”字来描摹抒写,使得秋天呈现出辽旷、恢宏、开朗等诸多气象,给人美不胜收的艺术感受。这种“远”,是物理空间,是大自然的映照和投射,也是思想上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一
一叶知秋。从秋叶感知季节,是历代诗人们的“妙笔”。贾岛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时空进行了大转换,眼前的天地一片苍茫,也有萧条之感,但怀念朋友之情,又是很深厚的。
韦应物忆念山中道士,咏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之句,全诗是淡的,而情意并不浅,写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实际是萧疏中见出空阔,平淡中见出真挚。杜甫《登高》被誉为七律绝唱,古今独步,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大境界、大气势,又传达出沉郁悲凉的感怆。
秋天,叫人易生忧郁,又特别能引发思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用静态点染出风景,语句凝练,但容量特别大,意蕴深远,顿挫有致。
李白在《菩萨蛮》里说:“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全词简约不晦涩,文字质朴且不平板,其愁绪是无限落拓而惆怅的,虽说情绪里有点埋怨归程迢递,但字面上没有显出哀伤,这种写法,不俗。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得清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旅愁是有的,但因为疏疏钟声,夜就显得深永和清寥,幽美的风物,倒给人一种特别的新鲜感受。
二
山中之秋,或空明、或灿烂、或蕴藉、或清高,都是“远”的意境。杜牧的《山行》太有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路绵长,白云缭绕,云外有山,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景象是热烈而充满生机的。杜牧还有一首《长安秋望》,也是高秋的赞歌:“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纵览长安高秋景物,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给人以高远、寥廓、澄洁之美。
韦应物写有《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历来被诗论家所推崇:“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构思很巧,使读者看到了两个空间,如此千里神交,有如晤对,相思之情,深矣!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是范仲淹名篇《苏幕遮》的上阕。全词写的也是羁旅相思,上片如此铺陈,极富画美与诗意美:湛碧高天、金黄大地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尽头的渺渺秋江。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中,是暗透着乡思的。
古人写秋景秋思,的确喜欢借“江水”来抒发,因为江河的广远,自然就烘托了思绪的连绵。王士祯有《江上》一诗,秋意盎然:“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处,满林黄叶雁声多。”全诗开阔辽远,写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清爽脱俗,简洁洗练,秋的韵味浓浓,当然,也有思绪落在了远方。
三
秋天的月亮可能是最美的,自然也最能惹诗人之情思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矫健有力,意亦深稳。李白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意境特别开阔,情感又委婉绵厚,语言用力高超精准;他又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似乎是随意拈出的句子,而边塞的辽阔已跃然而出;他还有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境明朗悠远,更有空灵之妙。
孟浩然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句,可谓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把一颗愁心化入了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意境当然也是雄浑阔大的,应该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旨意大抵相同吧。当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有差不多的意味。
以秋写月,以月写秋,名作实在太多,举不胜举。程颢的《秋月》不太著名,但写得很好:“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全诗不见一“月”字,细体会,却句句有月,月的皎洁与秋空的澄静,表现得十分明了,这也是大手笔。
四
对于洞庭湖秋色,古人写得比较多,显示出一种特别钟爱,这是值得关注的。八百里洞庭,本身,境界十分宏远,对于景色的壮美,文人骚客们岂能不动声色以浇块垒?刘禹锡的《望洞庭》很明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一幅照眼鲜明、轻灵幽美的画,偌大的洞庭尽收眼底,是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是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美。
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写得很有趣:“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充满着浪漫主义奇想,既写洞庭空阔之景,又想借一湖水狂饮尽情一醉。这的确是诗仙天马行空的那般浪漫,别人学不来。
特别喜欢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它应该是“中秋”诗词中杰出的丰碑,可读上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里有着浩瀚的“宇宙意识”,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廓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人生不如意常有,牢骚和怨气太多是没有用的,尤其是遭遇挫败之时,品味此词,会大有裨益,心境,自然会从晦暗中走出来。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这是杨万里的《秋凉晚步》。诗写得不宏远,但从小处着眼,传递出乐观旷达的心态,没有一点儿“悲秋”的况味,很难能可贵,又隽永可喜。
古人咏秋,其实凄凉、寂寞、感伤的调子占了主体,但唱反调的人也不少,包括杨万里。其中,刘禹锡“唱”得最积极、最高调。我们可读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诗在思想和态度上,有一种不由分说的坚决,而且诗意高远,欢快明朗,叫人精神振奋不已。其实,对人生的态度,也当如此。
作者:陈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