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许浑,骑马奔赴长安应试,在路经潼关时,他登上驿楼长亭凭栏远眺,心绪愁肠百结,于是写下了那篇长亭抒怀,题名《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上阙写道:“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可见秋意绵密时,诗人于长亭饮酒,在举目眺望里,想象西岳华山高耸入云,那莽莽苍苍的中条山色,烟雨朦胧,气象肃穆。诗下阙写道:“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诗情纷繁,扑朔迷离,诗人想象不久就要置身繁华京都,为了功名利禄要去考场拼搏,瞬间觉得前途莫测,人生渺茫,犹如家乡渔樵生活的恍惚梦境,让他心生苍凉。整首诗意,在“红叶晚萧萧”中,伴着“长亭酒一瓢”,写出了惘然的秋意深长,生命的沉郁气象。
为此我想,长亭与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情感寄托,也是精神寄托,呈现出人性美的人文风光。
唐代诗人戴叔伦写有《赋得长亭柳》:“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秋望长亭,风景凄迷,目光中的眺望多么像深秋的柳树,让人睹物伤心,触景生情。因此,古人在与友人告别时,多多折取柳枝,多多赠予,实属弥足珍贵。试想,如果到了秋深时,那柳叶不在了,友人也远在天涯,就会令人心生遗憾,多有伤情。可见,那长亭与柳,构成了古代的诗文风光,也构成古人绵密深情的心灵气象。
秋望长亭,在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冷落的清秋,人在长亭,良辰美景形同虚设,千种风情无人诉说。在这首词中,有长亭,有酒,还有深情的柳树等秋日意象,让清秋与长亭貌合神离,在极尽的眺望里情到深处。
我想,那长亭看是淡然处置的点缀之物,其实意味深长,是全诗叙述的核心背景,也诗情生发的着落点,燃烧点。
长亭是古人送别的特殊场所,现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在《送别》一诗里,写得别开生面,情意盎然。诗云“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似乎是写春意长亭的美丽景色,可是转章中出现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随之呈现“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悲壮秋意。李叔同也一样,写离别时少不了酒与梦,于是就有了“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优美惆怅。
从另一首长亭送别诗中,不难看出李叔同长亭情感的萌生源头。那就是《西厢记》中的著名唱词:“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长亭离别的愁苦心绪中,曲子选择了蓝天白云、满地黄花、南飞大雁、如丹枫叶这四个富有特征的秋日意象,与凄美西风融为一体,让人黯然销魂,也让人情醉凄迷。于是便有了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在“染”秋之后“醉”意丰沛,让萧瑟的秋景蒙上的绚丽色彩,点亮了人们心灵的渴望,自然心生“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中的曲子,成了戏曲中的“秋思之祖”,而李叔同大师的《送别》,也成了送别的千古绝唱。我以为,与古人王实甫创造力的不同之处,在于李叔同不只是写男女之间的那点情事,更多的还是让人体会到人类共同情感的美丽情韵,在那个历史担当与个体责任处在命运多难的时代,更多了一层生命追求的恢宏气象。
作者:鲍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