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山南海北都能见到它,哪怕是缺水的贫瘠之地,它依然能扎根。别看它在寒风凛冽中瘦骨嶙峋,却年年岁岁春满花树、夏日浓荫、秋果缀红。
在山西省原平市一个叫牛角沟的地方,就随处可见这样的枣树,其中一棵弹痕累累的古枣树,更令人敬仰。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当年方璧烈士牺牲时的悲壮。
一生短暂而伟大的方璧是徽州父老乡亲的荣耀。投身革命之初,她在上海虹口旭东小学当过教师,并参加了当时的进步组织“读书会”。耳濡目染中,她逐步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8年,方璧毅然辞别儿子与丈夫,奔赴红色革命圣地,成为歙县乃至徽州第一个奔赴延安的女性。
到达延安后,酷爱文艺的方璧,参加抗大二分校的学习,其间加入抗敌剧社,从事文艺创作兼演员。在昏暗的窑洞或在山坡的枣树下,方璧除了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还创作《小玲子》《一块去》《街头小景》等文艺作品宣传抗日救国。
为了演好戏,又怕影响其他同志休息,方璧每天天不亮就去后山的枣树林里勤学苦练。方璧带着徽州老家口音,这自然不利于演戏,为了矫正,她一方面积极寻求身边同志的帮助,另一方面便在枣树下反复练习,直到字正腔圆满意为止。一个角色分配下来,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她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琢磨。她常把戏里的角色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以求生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戏台上,全心投入的方璧,自然演得活灵活现,一幕又一幕扣人心弦,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每次演出都博得了阵阵喝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背后的辛苦付出,除了身边熟悉的同志知道,山坡上那一棵棵枣树也知道。
夜里秋风,吹落玛瑙似的红枣,方璧每次看到,都没有捡起放进自己的口袋,也没放进嘴尝尝,尽管寂静的山坡上看不到人影,但在方璧的心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枣子,却也等同于当地老乡的“一针一线”。
枣子成熟的季节,方璧依然天不亮还往林子里去,其闲言碎语岂能没有?但厚道的老乡心里明白,这八路军纪律严明,你就是热情地往他们口袋里塞,都没人接受,哪会没人时自己去采了。
晨光熹微,老乡们陆陆续续去捡落地的红枣,或爬上树梢打枣,人们常看见方璧不是在排练节目就是在帮老乡捡枣子。
一次次看过方璧上台表演,枣林里又看到她一次次帮老乡捡枣,觉得方璧是那么可爱、可亲、可敬,大家更喜欢上她了。
有次,方璧与老乡们聊起老家的人文掌故时,一位老乡问道:“你老家那儿有枣(树)吗?”
“有,徽州枣树多呢。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说起安徽歙县的老家,方璧的心里便乐开了花。
“你们那枣子,怎么这么早就熟了?”老乡好奇问道。
“也许品种不同吧!我们那的枣子,除了生吃,还制成金丝琥珀蜜枣销往大江南北!”
“金丝琥珀蜜枣!”老乡们都很好奇,便让方璧说说制作技艺。方璧就把拣、切、煮、焙、捏等八道制作工序,一一向大家作了介绍。
“啊呀,你们老家的人真聪明,把这平平常常的枣子,做得这么好!”
“无徽不成镇,徽商很厉害啊!我听说你们的徽菜很有名啊!”一位曾走南闯北的老乡赞叹着。
“吃千吃万,不如徽州‘八碗八’!徽州的‘八碗八’,是徽菜的代表。八个冷盘就是八盘当地的土特产,四咸四甜;八碗热菜,就有蜜枣白糖。”酷爱文艺的方璧,从小就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了不少老家的风土人情。
那时,一个十几岁的当地女孩,对来自大地方的方璧特有感情,一有闲暇就跑到方璧的住所找她问这问那。
一天清早,方璧帮这个女孩捡红枣时,那个女孩说:“璧姐,你以前在大上海教别人读书识字,能教教我吗?
看到她那渴望的眼神,方璧高兴地说:“可以啊,我现在就教你吧!”
话一出口,方璧为难了,口袋里只有戏谱纸,没有笔!望到满满一筐枣,方璧喜形于色,何不用红枣摆字呢!方璧先摆了一个“一”字教她认,接下来摆个啥字?枣树下,摆个“棗(枣的繁体字)”?这字太难写了,方璧心想着。一番思考后,她决定摆个“早”字。
教过书、酷爱文艺的方璧,其思绪一下被眼前摆好的这个“早”字打开了,她缓缓地说道:“‘早’在我们生活中,有好也有坏。鲁迅先生小时候,曾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这个字后来也刻在了鲁迅的心里,时刻提醒他时时早、事事早。不过,有些事‘早’了就成坏事。以前,在我老家徽州,男性大多很早就外出经商,为了传宗接代,早婚很普遍。徽州向来有着‘十三爹,十四娘’的说法。很多女性‘盘力未强,疾病丛生’,造成女性十几岁便早早离开了人世。”
一筐小红枣,既给这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女上了精彩的一课,也引发了方璧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深入思考。
枣树底下,方璧不仅给小女孩上了一课,也给她身边的战友上了难忘的一课。1939年9月初,抗敌剧社到平山一带演出,一路上随处可见诱人的红枣,不过大家只是抬头望望而已。走在队伍后头的饲养员大李,正想上树去摘几个尝尝。方璧一回头看见了,赶紧劝阻。大李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摘几个枣子,何必大惊小怪?”方璧却一脸严肃地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违反了都不行啊!”大家都觉得方璧说得对,便你一言我一语批评了大李,把人高马大的大李说得面红耳赤。知错的大李一路上就进行了认真检讨。最后,方璧说道:“同志们,我们是革命的队伍,要有铁一样的纪律!”一路上,时不时能看见被风吹落在地上的枣子,走在最前面的同志怕被踩坏便弯腰捡起,堆放在路旁的石头上。
1942年的春季,原平所处晋北地区遭遇大旱,一片凄惨,连枣树都依然沉睡,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4月13日,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春日。由于叛徒告密,日寇包围,方璧为了掩护身边的同志,背向而行,在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纵身跳下40余米土崖。她受伤后,爬到一棵古枣树后躲避日寇的猖狂射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方璧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就这样,她把一腔热血永远洒在了原平市一个叫牛角沟的地方。英魂不泯,方璧与那片枣树永远融在了一起。
这棵累累弹痕的枣树,像一座丰碑,印证着当时的悲壮一幕。历经多年的岁月洗礼,今天的它依然枝繁叶茂、春花秋实,仍在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烈士的血染风采。
作者: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