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的学名叫“忍冬”,或忍冬藤,因凌冬不凋,故名。又叫鹭鸶藤、左缠藤、金钗股(花形像分股的头钗)、老翁须。我在东北未见此物,旅居华北方识。山野有几株忍冬树,冬日寻去,绿叶尽落,但火红圆润的小果实却精神抖擞地立于枝上,白雪赤珠,分外惹眼。彼时正处困境,触景生情,写道“忍冬不知寒,经霜娇且妍。风刀何所惧,丹心向苍原”,现在想来,也是趣事一件。
它为什么叫“金银花”呢?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载:“(忍冬)三四月开花,长寸许……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它的花刚刚开放时,是纯净的白色,过了两三天,即变为鹅黄色。这样的变化,既有温度、光照影响的原因,也是它自身为促进结果想出的妙招儿,黄色比白色鲜艳,更容易吸引昆虫授粉。
古书说金银花“气甚芬芳”,我没闻过,不晓它香馨几许,诗人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说:“蛙鸣漫上来,我的鞋底还有没有磕出的幸福,这幸福是一个俗气的农妇怀抱的新麦的味道,忍冬花的味道,和睡衣上残留的阳光的味道”,新麦的味道是清新富足的,阳光的味道是温暖慵懒的,那忍冬花的味道,一定也是让人舒服熨帖的。
金银花很常见,药用价值却极高,似乎有悖于“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于是古人一边感慨它的药效神奇,“乡落之间,僻陋之所,贫乏之中,药材难得,但处此服之,俟其疽破,仍以神异膏贴之,其效甚妙”,一边又说它太普通显得不金贵,“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古代的医学家们也只能喟叹:此既长年益寿,可常采服,而仙经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也。
金代,山西段克己(字复之)、段成己(字诚之)兄弟二人并负才名,人称“二妙”。哥哥克己与朋友封仲坚去溪边采摘金银花,豪兴大发,作诗《同封仲坚采鹭鸶藤因而成咏寄家弟诚之》赠弟弟,以赞美金银花:“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褰裳涉春溪,采之渐盈掬。药物时所需,非为事口腹。牛溲与马渤,良医犹并蓄。况此香色奇,两通鼻与目。尤喜疗疮疡,先贤讲之熟。世俗不知爱,弃置在空谷。作诗与题评,使异凡草木。”大意是,鹭鸶藤(金银花)野生野长,花黄蕊白叶绿味香,采收时只能看不能吃,这样的宝贝药物被遗弃山谷,我要赋诗为它正名。弟弟成己得诗后,先是感慨了一番“前代诗人未尝闻赋此者,此花长于田野篱落间,人视之与草芥无异,是诗一出,好事者将知所贵矣”,说以前啊,人们把金银花视如草芥,诗人也没有给它写诗的,哥哥的诗一出,大家就都知道它的珍贵了,而后作诗应和:“微雨洒郊坰,百卉欣并育。幽花发溪侧,间错金珠簇。徐看是鹭藤,香味浓可掬。忍饥出新句,大笑负此腹。遗落榛莽间,采撷谁见蓄。情知无俗姿,安能悦众目。先生日来往,东溪路应熟。一经品题馀,名字耀岩谷。遇合良有时,不才异山木。”
时间流逝,古籍散佚极多,段氏兄弟这两首咏物诗,竟然能够完好保存、流传下来,也算是金银花的一番幸事。清代叶申芗写词《点绛唇·金银花一名鹭鸶藤》特意褒扬了段氏兄弟为金银花题诗的首发之功,“段家诗好。初把芳名表”。其实,为金银花写诗的,段氏兄弟并不能排第一,比他俩年纪大七十几岁的南宋范成大写过“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比他俩年纪大三十几岁的南宋曹彦约写过药名律诗“赋分微官即忍冬,衣单无计可防风。四方远志从头去,一水空青到底穷”,但是专咏忍冬一物者,段氏兄弟功不可没。
谁能想到,古时不太受重视的金银花,如今成了炙手可热的药物成分。窗外的马路对面,有一丛茂密的金银花,不久前,我还在堆满白雪的花树下拍过照、跳过舞。初夏将至,它的金花、银花,即将次第开放,让我们好好珍惜这花开时节吧……
作者: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