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我的记忆中,赞美螃蟹的诗词不是很多。除了唐朝皮日休有一首《咏蟹》:“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又想到了鲁迅先生曾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
无论怎么说吧,对于螃蟹除了从食物的角度加以赞美之外,我认为,人们更多地赋予它贬义的形象。认真地分析螃蟹,其身上至少存有四个劣性,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一直把它作为反面典型的缘故吧。
横行霸道。这是螃蟹最典型的,也是最高代表性的特征。可能螃蟹自己不是故意的吧,或许它走路时横着走可能走得更快更好。可人们不是这么认为,你螃蟹走起路来不顾及他人,永远是横在路中间,不可一世,挡着别人的道,影响别人的安全,而无论别人怎么指出你的问题,你就不悔改,如此这般横行霸道,怎能叫人不生厌恶呢?
伤害无辜。无论是公蟹还是母蟹,它们身上都有两个攻击性特别强的钳子。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来看,这也无可厚非,但即使你想和它友好相处,它却仍然不依不饶,任何时候都要攻击你。如此这般,怎能让人接受并能友好相处呢?
见利忘义。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人生试金石》写到儿时抓螃蟹的故事。螃蟹一看人们来抓它,逃跑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螃蟹的逃跑永远是自我型的,只要自己能够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的生存,哪怕是“同胞兄弟”抑或是“恩爱夫妻”,这个时候早已忘了。两只螃蟹在一起扭打,你钳住我,我夹着你,洞内展开有你无我的内讧,到洞外继续作不共戴天的搏斗,直到双双最后被擒。即使灾难当头了,也互不相让,这就是螃蟹。难怪先贤说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还有人们常说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螃蟹这里,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永远躁动。螃蟹只有被人们抓住用绳索捆绑后,方能安静下来,方才善罢甘休。否则的话,螃蟹始终躁动,直到最终躁动死去。而人们一旦将其绳索解开,马上又恢复了丑陋横行霸道的面目,难怪古人对螃蟹的评语是“躁”。如此“躁”而不停,“躁”而不静,又能干什么呢?当然只能是一事无成了。
螃蟹啊螃蟹,你除了被人类作为盘中餐,诱食可赞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优点呢?其实你最终的命运也只能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风景。
嗟夫,做人切莫如螃蟹!
作者:查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