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着柴米上学,对时下的年轻人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偏远山区的学子来说,挑柴米上学是求学路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隐藏在大山深闺中的湴山村,开门便见山,推窗便是林。尽管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但她一直是我心灵里的一方净土,更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园。
祖祖辈辈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整日饥肠辘辘,坐卧不安,饥饿威胁着每一个人。
尽管如此,父亲再苦再累总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他经常对母亲说:“养儿不读书,如同喂头猪。”
1993年小学毕业后,我到邻村一所中心校升读初中。我家居住偏僻,山连着山,岭连着岭,灌木丛生,荆棘遍野,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直上山巅,使人举步维艰。学校离家有10多公里山路,往返学校全靠徒步,平时只能住校,到了周末才回家。
我们寄宿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学校饭堂煮饭、烧菜用的都是烧柴火的老灶,除了食盐在菜金里扣除之外,我们吃饭所需的柴、米、油都得自带,油用的量不多,带起来没有那么辛苦,柴米比较重,大家只能利用周末回家返校时,把柴米挑回学校。
星期六下午还不到3点,老师就提早让我们放学回家,好让我们第二天备好下个星期的大米、柴和菜金,一起交到学校的食堂去。
那时候,学校门口没通车,甚至没一条像样的路,通常我们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学校。需要挑柴米返校的周日,下午我就要把需要带到学校的柴捆好,把米装进蛇皮袋拴牢,用扁担挑上便出发了。虽然一袋大米和一捆木柴各自都只有20多斤,但我身小力单,一路走下来,还是感觉肩膀一直往下坠。没有办法,我只好不停地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可越挑越觉得扁担像有一条千斤重担般压在肩膀上,让人透不过气来。好在我出发早,走两三公里,我就放下柴米坐到上面休息了一会儿,每次挑柴米返校,都需要休息一两次才能回到学校。
看到我挑着柴米返校比较辛苦,班里一个女生对我说:“需要带柴米返校的周末你和我说一声,我借我的自行车给你驮,这样就容易多了。”
她是一个长得漂亮,心地又善良的女生。她的自行车很时髦,那时候的自行车都是28寸为主,她家的则是26寸的自行车,而且是那种很少见没有横梁的女子骑行专用车,这是她叔叔买给她上学用的,她却借给我驮柴米,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用自行车驮柴米果然轻松多了,但也有意外的时候。家到学校的山路弯弯曲曲,陡坡又多,十分难走。一次在下坡急转弯处,因为转弯时机没控制好,我连人带车冲到路边的水田里,当我挣扎着把车推出稻田时,已经是精疲力尽,满身的泥浆,我顾不上自己狼狈的样子,赶紧检查车子有没有事,幸好自行车没有坏,否则我怎么向她交代。
学校内宿生众多,每人上交的大米品种都不一样,食堂的米仓里混杂着不同品种的大米,我们都是吃这样的“百家米”渡过三年初中生活。
学校地处农村,吃的方面比较单一,早餐咸菜白粥,午餐、晚餐是青菜米饭,食堂最好的饭菜是一周内周三唯一的一次加菜,肥猪肉焖黄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肚里的油水少,能吃上几块肥猪肉,是件很幸福的事了。
学校食堂的饭菜油水太少,难以下咽,有时候实在吃不下了,就到学校门口买一块腐乳,这算是加菜,咸香可口的腐乳就着米饭吃,那叫一个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都明白,求学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更清楚,只有省吃俭用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同学之间真挚的情谊是不能用任何的货币单位来衡量的,吃饭的时候,家庭经济稍富裕的同学,会将买来的腐乳跟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一起坐在宿舍的大通铺前,用腐乳就着热米饭吃,大家吃得很开心,一起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我们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美味佳肴,一起睡大通铺。时间不会因某个人特殊原因而停下脚步,中考结束后,我们都很难过。我们知道,从此以后,我们便要分开了。有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再也见不到曾经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的好朋友了。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难以入睡。挑着柴米上学的年代,是一段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的今天,让我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继而转化为辛酸而又甜美的回忆。我那患难见真情的同学们,不知你们在何方?
不知道,茶余饭后,工作烦闷之余,生活困苦之际,你们还记不记得,曾经一个碗里吃菜的同学们,曾经睡在一张床上的舍友们,曾经一起患难与共的同学们。
作者:十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