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作过比喻:贝壳是海滩上的音符。这是因它的美丽吗?抑或因它是大海音韵的符号?
其实,有一种螺壳并不仅仅是音韵的符号,而是能够吹出音韵,“呜——呜——”作响,声音宏亮悦耳,这便是螺号。
我生长在海边,听着螺号长大,而这螺号的诞生已十分久远。
制作螺号的螺壳好大,尾部尖,身体呈螺纹状,嘴巴仿佛一个大耳朵,耳朵的根部呈旋转的圆锥状。制作螺号时把尾部的尖角凿去,至出现了适量大的孔,将孔磨光滑即可。吹号时,用右手抓住“耳根”,将嘴巴紧贴于凿开的小孔上,鼓起腮帮用力吹,即发出号声。
听父亲说,过去海边的村子时不时遭海盗抢掠。为了抵御海盗,村子往往请来武功师傅教馆,青壮年便夜晚习武,并在家中备有刀叉木棍等武器。当有海盗前来抢掠时,村中便响起“呜——呜——”的螺号声,村民便拿着刀叉木棍纷纷出动,把海盗打跑。如果号声持续时间长,邻村的人也过来助阵。此后,一听到螺号声,海盗便被吓跑了,后来海盗也不敢来了,村子在螺号声中安宁起来。当然这螺号声我没有听到,那时我还没有出世。
我听到螺号声是几岁的时候,那是从邻村传来的。每天天不亮那村就响起“呜——呜——”的螺号声,我问父亲,那村来了海盗吗?父亲笑着说,他们村成立了集体渔业社,有集体渔船,螺号是通知渔民出海的。后来长大了一些,一听到螺号声,我就起床,走到海边去,看渔民出海。我到海边,天还没大亮,东方只有一线白亮,暗绿色的海面翻动着一层层白色的浪花。海边热闹起来了,渔民抬网的抬网,推船的推船。船被推到海水里,渔民上了船,船便向海面进发了。此时,太阳刚露出头,海面上洒下一道金光,渔船便将这金光弄碎,仿佛要将它网起。目送了渔船出海,我便在岸上巡海,捡一些美丽的贝壳,或一些值钱的金属罐之类的东西,或一些被海浪打晕的小鱼。渔船归来时,大网拉起来了,网起大网的鱼虾,我还捡到些漏网之鱼,很高兴。
我十来岁时,终于在我们村子里见到吹螺号了,听到的螺号声更是振耳。那是我们村成立了生产队的时候。开工了,高大的队长就右手握着螺号,仰起头,鼓起腮帮吹响号声“呜——呜——”,连吹几遍。吹过螺号,队长满脸通红,仿佛精神为之焕发。村民们听到号声就聚集到生产队屋前,队长便分起工来,张三去犁地,李四去耙田,王五去灌水……一一分完了工,村民便散去。螺号便是出工的号角。有一次,我叫队长把螺号给我吹,队长笑着说,再多吃几年米啦。我拿过螺号,举起靠在唇边,周围的人便起哄:“把屁股堵住。”我拼尽力气吹,真的吹不响,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我不服气,在我十五岁那年,我终于吹响了,尽管没有队长吹的声韵好,但我还是得意了好一阵。
我多么想得到这样一个螺号啊。我每天天不亮便到海边去巡海,一连去了十几天,都没有遇见过这样的螺壳,心里很是失望。想来这螺是很稀少的,要不为何村里只有队长一个螺号?父亲了解我的心思,对我说,你就是有螺号,也不能乱吹,村子里只有队长才能吹。我明白了,队长是一队之长,才有资格吹号,调派村人的工作。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想得到一个螺号,但直至我走出家乡到城里工作前,我在海边都没有遇见过。后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没生产队了,在村里再也没听到螺号了;再后来队长也病故了,他的螺号也不知所终,只是偶或还想起他吹号的情形。
我以为再也不会看到螺号了。想不到有一次我与家人去游寸金公园,却看到螺号。公园正门不远的中心广场屹立着一座大型雕塑,这是一座湛江人民抗法的英雄雕像。雕像上的抗法勇士目光凝视着远方,腰挂螺号,手握藤牌和钢刀,刀尖深插在地下,表示寸土不让,基座正面刻有郭沫若手迹“一寸河山一寸金”。整座雕像大义凛然,浩气冲天,象征湛江人民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雕像虽只有一人,但看得出他是抗法的领头人,他的螺号是号角,无数人跟着号角冲锋。这螺号尽管是雕塑,但比真的更令我振奋,因为这螺号是反抗侵略的号角。我看着雕像上的螺号,仿佛听到了“呜——呜——”的号声,刹时在眼前闪动着无数的抗法志士挥着大刀长矛向侵略者冲去,喊声震天,排山倒海…… 这螺号已凝成了一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螺号,我心中的号角!我时不时会想起螺号,心中便鼓起勇气,增添新的动力。
作者:游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