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日,我来到磁湖边上,看到这里荷叶枯黄的景象,几株枯荷相拥在一起,昂首挺胸,任凭寒风吹来,虽然摇摇摆摆,但是未见它垂头弯腰。这个景象,不禁使我想起来了我收藏的一枚雨花石《枯荷图》。这枚雨花石中3枝荷叶相拥而立池塘之中,挺胸直立不怕风吹雨打的样子,不正是眼前荷叶吗?
同时我也想起来了宋代王镃《败荷》的词句: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
诗中所描写的是冬天的枯荷叶子没有圆圆的影子,荷叶柄也失去了香气,荷塘没有采莲的女子,采莲的歌声也消失了,荷塘也变得冷冷清清。由此联想到盛夏美丽的荷塘,荷花盛开时,就像美丽的云锦铺满地。然而,如今却只剩下伤心。
可是我的雨花石《枯荷图》不是这个样子,它昂首向天,不向严寒侵袭屈服,表现的是大无畏的精神。李商隐的诗“留得枯荷听雨声”,正对应了整首诗深秋时节的寒萧之气,天气阴霾欲雨,寒霜迷蒙,还好有枯荷听雨,似乎消解了一点诗人内心的相思。这枯荷,独立于寒冬,任凭风吹雨打,顽强不屈。它在坚守,以其残缺的躯体,引来万紫千红的季节,抒发鸟语花香的向往和沉淀生命的绽放。雨下吧,“但留枯荷听雨声”,这生命之歌永不息。
而我这枚雨花石《枯荷图》不也是表现的这种精神吗?
雨花石图案中三根枯荷杆纹理清晰,枝顶上荷叶枯黄,呈圆盘状,侧旁一枝杆向上伸展,而在它右侧旁一枝枯荷仰卧于池塘边,三枝荷叶相互映衬,高矮错落有致。荷塘背景泛白,与枯荷枝叶形成较大反差,从而更加突出枯荷的立体感。一块巴掌大小的雨花石不就是一幅山水画吗?
这么精美的雨花石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呢?
雨花石从诞生到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从原始阶段、搬运阶段到沉积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雨花石最大的特点是表面的花纹奇特。这些图案是固化的岩浆在水的长期冲刷下,硅的不断分离沉积和杂质的积累而形成的。雨花石也是玛瑙的一种,主要产于南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可用于收藏。《枯荷图》雨花石是二十多年前我出差南京时购得的。
收藏这枚雨花石,我感觉到荷花盛开时候的美,是其他花朵所不具备的。而经过时间的沉淀,在繁华凋尽了时候,反复观察它那枯萎的叶子,仔细地品味,才能了解其中的韵味。寒冬腊月不畏寒,风吹落叶总不怕,只有抽枝为来年。现在的凋零也代表着全新的开始,生命的尽头也展现出它的美。
作者:周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