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入冬,气温急降至11℃,我与内人乘摩托车外出城郊办事,寒风刺骨,办完事后,时刻希望快点回到家,那时那刻真切感受到只有家才是温暖的地方。这令我想起这半辈子几次艰辛的搬家经历,好在一次比一次温暖舒适。
小时候,我家与同宗的另一家人同住一间老屋,各住一边。我9岁那年,他家把旧房拆掉寻了别处建新房,原本一间整体的房屋便只剩下我家的一边,厅堂的大门也只剩下一扇,每当刮台风时,我家半边没有遮挡的房屋风雨飘摇,境况极其凄惶。
父亲下决心要建新房子。他亲请来师傅砌砖窑烧砖,但当时不准私人烧砖,砖烧到中途,公社派人前来阻止,最后青砖成了半成品的红砖。建房子的木料,是父亲到几十公里外的塘坪山区购买并与母亲用手推车拉回来的。建房的瓦,也是父亲到外面定购与母亲拉回来的。建天棚的钢筋水泥,则是父亲托城里的熟人帮忙购买的。材料备齐后,我们家终于把一座“两房两廊一厅堂”结构的房子建造起来,而且是当时村中唯一有天棚有点气派的房子。从此,我家有了往日从没有过的笑声。
我参加工作第一个单位是一家公司,公司安排一处几平方米原是小仓库的地方给我做宿舍,用两张长凳支一块铺板作为床,床上架一张蚊帐,宿舍玻璃窗户破旧,每逢下雨天会渗水,但那时能在城里有一栖身之所,已经心满意足。
不久,我调到机关单位工作,单位安排原是招待所的房间给我做宿舍,同样只有几平方米,但床是正式的有高低屏的床,搬过来时,心里异常高兴。那时,很多同学在单位都没有宿舍住,有的住办公室,“晚铺朝拆”,大家都挺羡慕我。城里没有房子的同学和乡下出来的同学常到我那里借宿,毕业待分配的同学和准备办理到城里工作调动手续的同学都曾在我宿舍住过,他们后来都感谢我当年的“收留”。
后来,单位在牛角巷安排一处旧宿舍给我,那旧宿舍楼高三层,形状结构怪怪的,一楼三四平方米,二楼五六平方米,三楼八九平方米。家人听说我有此宿舍,欢喜得合不拢嘴。父母还专门出城为我入住此宿舍办了入伙仪式,亲戚前来祝贺,我还在宿舍里简单摆上点酒席招待了亲戚。有了这旧宿舍,我才真正有了家,有了谈对象的资格,很快,我成家立室了。
住了几年,因建设新华北路,牛角巷列入拆迁范围,我想办法另找房子,购得一间8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房子位于七楼,没有电梯,上下要走楼梯,但比旧宿舍强多了。在自己的心目中,总算是住上了高尚的住宅。
住了十多年后,周围的住户大多数已陆续搬走,我们又成了“落后分子”。于是,几经权衡,通过采取按揭的办法,我们选择到一新小区购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新房小区环境优美,有绿化带,也有体育设施。
家是安身之所,一路走来,我们不断努力奋斗,就是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家。
作者:卢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