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提示有新的快递到达驿站,我的心里一阵激动,取来拆开,果不其然,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五味》。
这可不是我买的书,而是好友“漂流”给我的,这是独属于我们的“图书漂流计划”。
大学毕业后,一众好友或因工作,或因家庭原因,去往了不同的城市。虽然情谊未变,但毕竟距离远了,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
忘了是哪一天,在上海工作的小慧发了一条朋友圈:“怎么说咱也是中文系毕业的,但是自从工作后人都变懒了,满满一屋子书,愣是一本都读不下去。”
我调侃道:“所以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守着一屋子自己的书,哪儿能有动力呢?”
这句话让小慧灵感乍现:“对呀!不如我们来‘图书漂流’吧!”
于是,她火速召集昔日好友,马不停蹄开展起“图书漂流计划”———每人选一本书寄给一位伙伴,读完收到的书之后,再寄给另一人,直到所有人都轮换一遍,再开启下一轮。
一开始,我们只是觉得新鲜,没想到读过三五本书之后,我们竟渐渐爱上了“图书漂流”,不仅在督促下每周读一本书,而且阅读的类型也越来越广泛,小说、历史、心理学等都有涉猎。
不过,“漂流”来的书有时也会带来“闹剧”。比如我喜欢读恐怖悬疑小说,小冰却是个胆小的,收到我的书后就抱怨:“好想看,但是害怕得不行,晚上都不敢把书放卧室里,害怕有恐怖的东西从书里爬出来。”
我故意逗她:“晚上你可以把书放在冰箱里冻起来,这样那些可怕的东西就出不来了。”
没想到小冰当真照做,结果书再次解冻后变得湿哒哒的,书页都皱了。她懊恼地拍照发给我们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有时,大家也会在书中贴上便签,写一些有趣的批注。像“存款显示出来的叫财产,显示不出来的叫财富”“世界上只有骗子是真心的,因为他是真心骗你的”,后收到书的人若是对批注有感而发,再继续批注,一来二去,倒比微信群里还聊得热闹。每每读到便签,联想到批注人说话的古灵精怪,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有一回,小慧的亲人离世,她情绪低落,好一阵子没缓过来。于是,便签上的内容变成了关心的话语、可爱的小漫画、一首暖心的小诗。大家用各自的方式向小慧传达着同一个信息:“我们在呢。”很快,小慧就在我们的鼓励下走了出来。而这种方式也保留了下来,后来无论谁遇到任何事,大家都在便签上交流情感,献计献策。
前两天做个人复盘,蓦然发现,距离第一本书开始“漂流”,竟已经两年了。我们的“图书漂流计划”还在持续,友情也在继续。
一本本书,到过繁华的上海滩,走过老北京的小胡同,去过美丽的巴蜀胜地,也看过东北的雪景,内蒙的草原。在车马都快的时代,静静等一本从他乡缓缓而来的书,拆盲盒般的怦然心动,阅读时的如饥似渴,寄走后的满心欢喜,让每一个平淡单调的日子开始有了期待。
但这一切都抵不过那一张张便签中的暖心话语,指尖划过一个个铅字,书香裹挟着远方的思念席卷而来,心便暖了。纵使相隔千里,也要让文字远行,换一种方式,用书籍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