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华夏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固定的春节风俗习惯。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据《吕氏春秋》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唐初,李世民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然后人们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汪兰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