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绿豆大粽是我的家乡灵山县自古流传至今的年俗之一。年节里,大粽用于祭拜神堂社庙祖厅、走亲访友、家宴食用,寓意吉祥、团圆、身体健康,好事包中,有吃有喝,生活多姿多彩,多金多银且还可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绿豆大粽所需原料:柊叶、粽绑、糯米、绿豆、猪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人家过年包粽所需的材料几乎是自供自给。柊叶、绿豆是地里种,糯米是田里产,猪肉是自家养,就连粽绑也是地里芭蕉茎皮做的。
芭蕉成熟后,那长长的芭蕉茎便是粽绑的天然材料。年末,母亲总会从地里选一棵成熟健硕修长的芭蕉,去叶柄,砍根须,放在院子里晾晒。芭蕉茎水分流失后,就能一层层剥开。剥开的芭蕉茎壳可以撕成细到毫米又软又韧的茎丝,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是天然纯手工制作的粽绑。
每年包粽子的前一天,父亲扫庭院,劈干柴。我和弟弟割柊叶、沸水沤煮、洗净沥干;用芭蕉茎壳撕粽绑,接粽绑、缠搅成团备用。母亲腌制猪肉;淘洗白皙饱满的糯米;用石磨磨开绿豆,清水浸泡,把碧绿的豆壳淘洗掉,留下颗颗饱满金黄,晶莹剔透的绿豆仁。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在案板上铺开阵势。粽叶、粽绑、糯米、绿豆、粽肉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先把柊叶一张张背面向上,尾部相交有序紧凑地铺在案板上,挑选两张肥大的柊叶同样尾部交叉叠放在众多柊叶中间。接着就是糯米、绿豆、猪肉,再绿豆、糯米一层层地放到中间的柊叶上,堆压成中间高四边平的“小山”模样。然后把中间两张柊叶顺着“小山”尖裹严,旁边密集的柊叶将“小山”交叉包住。用一条大粽绑连着柊叶和绿豆糯米绑实,再沿着“小山”两处边角将柊叶折至底部。一个中间高高隆起,四角平平,两斤多重的条状大粽就初具雏形了。最后,用粽绑一圈圈密密麻麻地绑严实,一条大粽就包好了。
母亲将十多条大粽包好,父亲就把大粽放进大锅里沤煮。我们姐弟,还会围在母亲身边,学着包小手可握的小粽子。
乡村人家,包粽子是家庭主妇的一手绝活,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没有长期耳濡目染和反复练习,绝做不到得心应手。母亲徒手包粽,手法如行云流水,条条大小高矮胖瘦不差毫厘。
沤煮粽子是父亲的重任,需用最好的干柴棒在沸水里旺火沤煮成十个小时。干柴棒燃过后还有旺旺的炭火。年末多是寒冷时节,父亲会把炉灶里过多的炭火取出来,放在火盘里,让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听着大锅里沤煮粽子“咕嘟咕嘟”的声音,一边听着父母给我们讲那些“年兽”“春联”“鞭炮”“压岁钱”的民间故事。讲着讲着,厨房里就溢满了粽子的香味。
粽子熟了!我们眼巴巴地看着父亲从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捞出小粽子。小粽子浑身青灰,散发着热气和香气。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拿到手里,却被烫得连连缩回小手,又等不及伸手去拿,又忍不住连连缩回。如此几次,终于把小粽子拿到手上,又烫得急急地左手换右手。
好不容易解开粽绑,打开青灰色的柊叶。咬一口碧绿晶莹的粽子,糯米、绿豆、猪肉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抚慰着身心,这熟悉而让人回味无穷的味道就是过年的味道。
绿豆大粽最好的吃法是把柊叶剥开,把粽子切成一圈圈,放进油锅里煎。煎好的粽子,最里面的一圈绿豆猪肉金黄金黄,外面一圈洁白晶莹,像是银里包着金,色彩鲜明,外焦脆内软绵,香味浓郁,堪称过年一绝。
如今,粽子的样式和材料越来越多,包大粽的材料多买自集市,再也不见有人家用芭蕉茎丝。市场上的绿豆绝大部分都是机械脱了壳的,甚至还有专门的包粽模具。也有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去学包大粽了,想吃的话,就到市场里买,灵山大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快过年了!让我们一起包大粽过大年,保佑来年疫散花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陈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