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应该是我的童年和少年,回忆起来,甜美而充满向往。
盼年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过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新衣裳穿,对小孩子来说,过年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对大人而言,过年并不轻松,为了过个好年,得提前做许多准备工作,过年要做到面面俱到,图个圆圆满满。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围绕过年的工作开始展开。对于农民人家来说,年前并不轻松,反而是活儿越来越多,今天这家盖屋瓦,明天那家清鱼塘,后天他家又办酒席,总之,越近年,事越多。村民干活都是相互帮衬,只记人工不计报酬,比如这个月张三帮李四干活13天,李四欠张三13天人工,以后若张三家有事需要帮忙,李四会还张三13天人工,一个村的人,关系都很好,靠着相互帮衬,才能共同把事办好。外面的活是父亲负责做,家里的活就靠母亲完成了。春节前,家中里里外外都要进行大扫除,墙上的蜘蛛网要清理掉、厨柜碗柜要洗刷、窗门的油漆要重新刷新,母亲需要花上一二天的时间,才能把家里的卫生全部搞好。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村里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过年的准备也进入冲刺阶段,春节需要用的鞭炮、香竹、酒水都要在这时备好,但我最盼望的还是分年猪。
分年猪是春节的重头戏。农村人家,几乎每家都要养一头大肥猪,留着腊月里过年吃。一头大肥猪大约重150公斤,一个家庭吃不完一头猪,都是几个家庭一起平摊,分摊的家庭按猪肉市场价,将钱折算给主东家,省去大家各自买猪肉的麻烦,还有猪下水吃,一举两得。
到了腊月二十五,远村近寨都开始分猪肉了,东家把猪的各个部位,按照分摊户数平均分成各个等份,由分摊户逐一领取,剩下的就是东家的了。
年猪肉分好,接下来就是欢欢喜喜过新年了。
贺年
村里有句老话:“赶过年三十晚。”每年到了这一天,都是特别忙,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需要早早起来,我放牛上坡,姐姐到水井挑水,把家里的水缸都灌满,哥哥们则忙着把木薯粉熬制成浆糊贴对联,父亲杀鸡宰鱼,忙着为团圆饭做准备,母亲更忙,包粽子、整糍粑、到菜园里摘蔬菜……
贴春联和年画是重要任务。贴春联先从祖屋贴起,祖屋是父亲兄弟五人一齐建起来的,分上下座,占地得有700多平方米,祖屋房子大,门口多,要贴的春联也多,每户派出代表,先把祖屋的春联贴好,再贴自家房子的。
贴春联也要讲究分工合作。堂兄弟们各司其职,有的爬梯擦浆糊负责贴顶端位置,有的在下面帮忙拉直抚平,有的做技术指导和目测员。大门上,贴上了鲜艳的彩色门神秦叔宝、蔚迟恭,还在门缝正中贴上“开门大吉”,大门两边的门框上是大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大门上方的门框上方,贴着横批“迎春”或“鸿图”,横批的下面门框上,则贴满了小条幅和春帖,小条幅上全是四字吉祥语,如“四季平安”“春回大地”“人寿年丰”等。大门两边的房间外面,外面的窗框上、柱子上,都贴了大红春联,堂屋的板壁上和房间外面的板壁上,都贴上了崭新的年画,仿佛给陈旧泛黄发黑的屋瓦房画上了浓妆,焕然一新,倍感喜庆。
在我们贴春联的同时,父亲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年夜饭。年夜饭相当丰盛,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年夜饭是团圆饭,村民们图个吉利,都吃得比较早。到了下午三点多钟,村中开始陆陆续续地响起鞭炮声,那是先做成年夜饭的村民开始摆台拜祖了。
做好年夜饭,便开始摆桌子祭祖。祭祖的桌子的摆法相当讲究:我们是大家庭,祭拜祖宗的菜肴比较多,一户上三道菜,就有十多道菜了,一张桌子装不下,需要在祖宗香火牌位前摆放两张八仙桌,桌子两边每边摆两条高长凳。桌面上分别装着热气腾腾的鸡肉、鸭肉、鱼肉、扣肉、猪脚。
拜祖结束,收好八仙桌上的碗筷和酒菜,接下来就是燃放鞭炮了,一户一卷的鞭炮连在一起,展放在祭祖的大厅内,点燃鞭炮,乒乒乓乓的鞭炮声震荡着祖屋,炮声刚落,孩子们马上冲进浓烟中抢捡炮竹,他们一边欢呼着,一边争抢着引线被炸熄火而没有爆炸的炮竹。
祭罢祖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满桌的美味佳肴发出浓浓的清香,白酒在爷爷和父亲的碗里散着醇香,整个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村村喜庆,家家团圆,把酒相庆,寄语来年。
当夜幕笼罩乡村的山野,另一项重要的过年活动逐渐拉开了序幕,这时,各种炸扣肉、炸葱苗果、炸滑肉、炸鱼丸就开始了。村里的风俗。年初是不买菜的,预示着新的一年家里果粮满仓,什么也不缺。因此,除夕之夜,要准备好年初招待亲朋友好友的菜肴,扣肉便是其中的一道硬菜。春节的饭桌上,一碗飘香四溢的扣肉,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儿时过年的记忆中,最期盼的就是父亲做的那一碗扣肉。小时候家里穷,只有到了过年,才有饱肉吃。每逢过年,父母买下过年的肉,其中一部分就是用来做扣肉。
一碗热气腾腾的扣肉,色泽金黄,入口即化。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却蕴藏了不少学问。首先要选上好的五花肉,切成碗口大小的正方形方块,放在锅里炖熟取出,再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色。
五花肉过油后直接切成长条块状,装入碗中,可根据个人口感加入配菜,如梅菜干、芋蒙干、香芋等均可。吃的时候蒸熟就可以了,上桌前将碗一扣就行了, 这个“扣”,就是指当肉熟透后,倒盖于碗盘中的过程。
扣肉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至今我仍然学不会父亲做扣肉的方法,在做扣肉的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稍有差池,扣肉就“扣”不成功。首先考验的就是刀工。一刀下去过猛,切到肉皮,“扣”过来的时候,就会断开。油炸的时,如果用火过猛,可能肉皮就会烧糊。
对我而言,一碗扣肉的滋味,那是过年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亲情,和爱,融合在了一起。
拜年
大年初一,天刚亮,村里四面八方的鞭炮声便响个不停,村民们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吃过早饭,换上新衣裳,大家开始走村窜户,邀约同伴,聚集到村公所或者学校,开始春节的篮球比赛。比赛以大队为单位,以淘汰赛的方式进行,每场比赛都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围观,大家一起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加油,虽说获胜的队伍有一定的奖品,但大家都是志在交流,比赛的气氛十分友好。
趁这个机会,平时外出打工、求学的伙伴也趁机聚聚,坐在一起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展望未来一年的计划,在欢声笑语中,憧憬来年做得更好。
回娘家拜年从年初二开始,从正月初二至十五都是拜年的日子,外嫁女往往会选择初二、初四、初六等双数的日子回娘家拜年,寓意着好事成双。
工厂里基本是年初八开工,到了年初六,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陆续离家,年味逐渐散去,酒席少了,有时间玩耍的同伴也少了,学校虽然还没有开学,大家都在帮助父母做农活,没有时间再玩。
开春了,春耕拉开序幕,玉米地里升起炊烟;留种的木薯秆已长出新芽,等着下种;花生地里,孩子们帮着大人,铲土坎,挖地角,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芳香,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新一年的劳作便开始了。
元宵一过,春节就算结束,孩子们也开学返学,校园琅琅书声代替了孩子们在村寨里的游戏嬉闹声,田地里孩子们帮着大人干农活的场景代替了孩子们群聚放鞭炮的热闹场景。每每忆起往日时光仍倍感温馨,只因那新年的韵味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经久不去。
十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