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生活都不富裕,过年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不仅可以吃到鸡腿、扣肉等可口的饭菜,有新衣服穿,还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压岁钱。小时候,我的心情也和女儿一样,盼着新年早点到来,领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
为什么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呢?在民俗文化中,压岁钱寓意着辟邪驱魔,保佑平安。父亲告诉我,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这种钱并非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佩戴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宋代以后,压岁钱就变成了真正的钱币,压岁钱“辟邪驱魔”的功能逐渐结束,承担着“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
从腊月二十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清理庭院的杂草,打扫屋顶的蜘蛛网、擦门擦窗、洗锅碗瓢……除夕前,又开始劈柴、包粽子、炸扣肉,这些过年必须干的活我都积极参与。因为母亲说,只有表现好过年才能领到压岁钱。
除夕,我早早就起床,跟着母亲去菜地准备当晚吃的青菜,协助父亲写对联、贴对联,帮忙拔鸡毛,然后烧水洗澡换上新衣服等待吃晚饭。除夕的晚饭吃得比较早,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了。晚饭结束后,母亲把我叫到跟前,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我,祝福我学习进步,快快长大。而我需双脚并拢,向母亲鞠躬,双手接过压岁钱,祝福父母亲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赶紧跑回房间,关上门,小心翼翼打开红包,看看里面装有多少钱。
那个年代,压岁钱虽然只有几毛钱,都是带有浓浓墨香味道的新钱,但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把钱拿在手上,闻了又闻,看了又看,数了又数,把它藏在最里面的衣兜里,不时还摸摸在不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幸福、快乐的人。
外面不时传来“啪啪啪”的鞭炮声,我也想去烧鞭炮,可是又舍不得花来之不易的压岁钱。于是,我和弟弟商量,每人拿出1毛钱买一封小鞭炮拆散来分,每人可以分50个小鞭炮,弟弟立马同意。于是,我们拿在鞭炮到处找地方放,炸牛粪、炸鸡屎、炸蚂蚁窝……玩得不亦乐乎!压岁钱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年初四后,开始走亲戚。这时,我的压岁钱便多了起来。
压岁钱可不敢轻易地花,要做好详细的计划,买课外书、作业本还是买笔……都要盘算很久才能决定,更多的时候是存起来以备急需时用。
元宵节过后,母亲动员我把压岁钱交给她保管,我怕老虎借猪——一去不回,选择自己保管。为了不被母亲发现,我把压岁钱藏到隐秘的地方,衣服口袋、抽屉底下……时间长后,就连自己都不知道压岁钱究竟藏到哪里去了。许多年后搬家,发现柜子底下有好多压岁钱,这可能就是我以前的“宝藏”吧!
参加工作以后,那些领压岁钱的快乐只能留在记忆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不再为新年发压岁钱而发愁,发压岁钱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微信红包、转账支付……数不胜数。但我还是喜欢把钱放进红包里,喜欢看着大家领红包的快乐。
今年,我特意准备了几个大红包,把我的祝福和感恩装进红包里,盼望着春节快点到来,我要给母亲、女儿、岳父岳母送压岁钱,祝愿他们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孙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