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大围山南麓,湘赣边陲小镇,浏阳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现在这里已是一颗璀璨的湘东明珠呢!
十年前,从浏阳到张坊都得爬一座七七四十九道弯、司机见了胆都寒的大桐岭。上到山顶,眼前层峦叠嶂,青山莽莽,宛如大海的滚滚碧浪。是的,这里山多,山高。杉树、松树、楠竹自古就是张坊人赖以生存的主角。山脚下那簔衣斗笠丘,则是山民们的饭碗。那用黄土夯实的土坯房,可是村民的栖身之所。没办法还留在山里的中老年人,白天不是在山上斫竹砍树,就是在田里扯草施肥。晚上,要么守在电视机前追剧,要么拖着婆娘,打一只手电筒,踏着泥泞小路,窜上屋,走下家,去大战二五八,企图从人家袋子里抠出点油盐钱来。
现在的张坊,简直是诗意张坊!你看,笔直的大浏高速穿山打洞,从张坊半小时就把你送到了浏阳。浩吉重载铁路,时不时一列火车吹着前进的号角,从张坊风驰电掣而过。两条超高压线路的铁塔,一座座巨人般地耸立在张坊的山头上。串联在红墙碧瓦民居间那蜿蜒的柏油马路,就像一条挂在山峦间的彩色项链。每个村落花园式的健身场,一到傍晚就乐曲悠扬,村姑们舞影婀娜。变,十年之变,就像运载火箭点火后的扶摇直上。
近几年长株潭及江西宜春、万载有不少游客到过我们张坊。因张坊是块红色热土。您知道吧,七溪(陈家坊)是毛主席曾遇过险的地方。那条毛主席走过的小路,如今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路旁一块“毛泽东遇险纪念碑”让无数行人肃然起敬。上洪是王首道的故居。宽敞高大的纪念大厅,陈列着王首道几十年的艰辛和丰功伟绩的见证。一年中前来瞻仰的人们就有好几万。再看白石村《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原型李白烈士的故居,旁边一幢全国一流的“隐蔽战线英烈纪念馆”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
红色的土地,孕育了勤俭、坚毅的张坊客家人。他们有满脑子的智慧,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在这十年间朝小康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又一步。
张坊西溪,您去过吧。十年前,这里可是个省级贫困村。山高田少石头多,把山民的苦日子箍得紧紧的。肩扛竹木养家,手持犁耙糊口,这就是当时山民们的生活真实写照。想方设法读了几句书的年轻人,怕呆在这山沟里讨不到婆娘,大都到外面的世界打工谋发展去了。后来在长沙精准扶贫工作组和西溪村李继煌支书的共同谋划下,以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的累累石头作垫铺,把大山峡谷当桥梁,将公司加农户合作为杠杆,打造了西溪旅游的湘东亮点。山民们苦怕了,刚开始,他们就认准了这个由政府支撑的好项目,纷纷找亲戚朋友借款。120万元资金,一下子把西溪的旅游产业撬动了。光一个滑草场,两年就赚回了60万元。
如今的西溪,那可是“长沙最具魅力旅游乡村”。有人惊赞:西溪石头尽是歌!那晒谷石、乌龟石、骑牛石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有那大大小小的石头,只要你用心去看,你说她像什么就会像什么。再看,峡谷中,那令人叫绝的玻璃风光桥,如横空出世。那悠悠蜿蜒的玻璃漂,如斗转蛇游。100多米的彩色滑道,让游客身轻如燕。那千多米长的空中滑道,如织布穿梭。不乏草原风味的骑马场,可尽情驰骋。更具客家文化韵味的民居民宿、贡纸作坊、迷你纸伞、竹筒米酒、客家蒸肴以及甜润悠扬的客家小妹山歌……所有这些都让一个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如诗如画富裕村。
西溪是张坊的奇葩,其他村组则在为西溪众星捧月。黄石洞溪水清冽可口,在炎热的夏天,更是沁人心脾。黄石洞人抓住了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筹资建起了漂流谷,让许多炎热难耐的城里人在这里乐翻了天。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黄石洞的金山银山。
张坊集镇是张坊人的商贸中心,如今这里有商铺林立的商贸城,人流熙攘的步行街,桃红柳绿、亭台玉榭的沿河风光带。它们彰显着张坊的繁荣与发展。
富溪是张坊最偏远的一个村。如今这里是路边有好花、屋前有美景、山上羊满坡、塘里鱼儿跃的秀美村庄。
张坊办了好几家竹胶板厂、竹地板厂、竹筷厂、古山贡纸厂。许多村民在厂里既当老板,又当工人,把一根才几块钱的竹子升值到二三十块。将一个呆在大山旮旯的土佬,加工成了能漂洋过海的洋妞妞。
总之,就在这十年间,张坊由一个身处大山当中的“穷丫头”,蜕变成为长沙地区的“大富婆”。人见人喜,人见人爱。这就是十年扶贫攻坚锻造出来的“笑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