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大吉。 张传瑞 篆刻
“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同事说。
年味是怎样的呢?我开始试图去回忆。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舔挝。坐久灯尽落,起看北斗斜。”苏轼的《守岁》,不就是我们孩童时代“年味”的写照吗?我们兄妹三人,边打闹边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灶炉里的火苗一直在腾腾地燃烧,那是父亲在为过年提前准备的炸扣肉、母亲在煮粽子,锅中的肉香味、粽子清香味阵阵飘来,但困意也随之袭来,妹妹最先克制不住睡意,趴在凳子上,睡着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村头的鞭炮声响起来,我打开房门,飞奔出去,根据声音很快辨别出,这是十四叔叔家在燃放爆竹。但好几个小伙伴跑得比我还快,他们已经围着还在燃放的鞭炮,其中最勇猛的一个小伙伴,开始冲入“炮火”中捡拾掉落的炮仗,我是不敢的,怕被炸疼,只能远远地看着,等到整串的炮仗都燃放完声音停息了,我们才开始在一堆冒着烟的炮仗纸屑中寻找未能燃爆的爆竹。而最勇猛的这位小伙伴,已经开始往下一处鞭炮声奔去了。
靠着一个一个攒起来的爆竹,我和小伙伴们,把爆竹放在墙角的石头上,人躲在墙的另一面转角,拿着一支香,在小伙伴们故意发出一声声“嘭”的恐吓声下,颤颤抖抖地点燃了爆竹引线,“滋滋……”响了!闹了!笑了!
最喜爱的是村里分塘鱼了。两个鱼塘是村集体的共有财产,每年年初,鱼苗放进塘里,也不用刻意地喂养,年末就可以收获了。到过年的那个早上,村里带头人吆喝一声“分塘鱼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光着膀子,挽起裤子,挖开水口,随着鱼塘的水逐渐排干,一堆活蹦乱跳的鱼聚集到塘底中间,大头鱼、鲢鱼、甚至还有塘角鱼,大家闹哄哄地把这些鱼捞起来,一条一条地抛向岸边,我们小孩子眼疾手快,马上扑上前,按住还在跳动的大鱼,把他们抱起来,集中放在一起。负责分鱼的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指挥着,以你一条我一条的朴素方式,平均分配成相应份数,家家户户有份,公平抽签领取。能参与抓鱼的一派欢乐,负责分鱼的也成就感满满,我们小孩子更别提有多开心了,早早地在旁边等候着,抽中后,三下五除二就把分到的鱼装进桶里,鱼在桶里蹦来蹦去,自己也蹦蹦跳跳地一起扛回家里去。年夜饭里,一条大鱼是少不了的了。吃不完的,就杀了晾鱼干,来年还能吃上好几回。等开春,村里再买来鱼苗放进塘里去,我们又可以看着卖鱼苗的叔叔数鱼苗了。我一直疑惑他的数学怎么那么的好,那鱼苗很小很小,游来游去,他一勺一勺地往鱼塘里边放边数数,只见嘴里念叨着:一勺鱼苗十五条,两勺鱼苗四十条,三勺鱼苗六十条咯……声尾拉得老长,声调还抑扬顿挫地变化,仿佛唱采茶似的,把我们都绕晕了。
老人们说,要过年,村里的水井该洗洗了。年轻人就纷纷出动,每人拿一个水桶,围在井边,“呼哧呼哧”地把水井里的水往外倒,大概一个小时后,原来常年满满的水井,就被打得差不多见底了。几个小伙子,解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脚撑开踏在水井边沿的石头上,两手攀爬着,一步一步地下到井底,拿着刷子把水井边沿的每一块石头都认真地刷洗一遍,擦掉青苔与缝隙中的泥浆,再用清水洗几遍,最后撒上几把食盐,水井就算清洗完成了。过了几个小时,井底汩汩流出的泉水,又会将水井重新灌满。经过洗涤后的水井,水更清,更凉了,刚收工回家路过的六叔公,从井里直接打起一瓢水 ,“咕咚咕咚”喝了起来。“嗯,真甜!”他咧开了嘴笑着,露出了那口闪亮的“金牙”。
我是不喜欢睡着的时候被叫醒的,但母亲总是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比如新年第一天,总要拿锄头在屋后的墙根挖几下,说这样做的话,一年之内都可以随时开工建新房子;父亲总是用那把经常夹头发的推剪在过年前就给理了个小平头;在除夕的凌晨时分,鞭炮声都叫不醒的我,就这样被母亲给拉了起来,说是长一岁了,要起来迎新年。我朦朦胧胧地听到外面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再悄悄地用右手从头顶跨过去摸一摸左侧的耳朵,好像摸到了,有经验的小伙伴说过,如果这样能摸到了另一侧耳朵的话,就可以去学校读书了。
但我不想去读书,如果不是已经长大了的话,过年的时候,我还能坐在来家里唠嗑的大叔公的二郎腿上,随着他晃动的脚,摇来摇去呢。我那些两角五角崭新的压岁钱,还没用呢。我和小伙伴还在竹子下悄悄撒下了米粒,给看中的小树丫贴上了红纸,还要等他们来年变成一片竹林,做我的玩具枪、弹弓和陀螺呢。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父亲说道。他当上爷爷后,家里陪伴他的电视,每逢春节,遥控器的控制权就转移到了他疼爱的孙子手上,只见这三岁娃把所有的频道都换了一遍,却发现都是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没有一个频道是播放动画片的, 他“哇”地一声哭了起来。爷爷拿出准备好的烟花,拉着娃的手走进院子里。烟花点燃,喷放,很炫目,但声音也很柔和,夜空中散发出绚丽多彩的图案。
“爸爸,你小时候玩什么手机游戏呢?”孩子忽然问道。成长于新时代的孩子们,无法体会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我们,是怎样度过了有意义的“年”。
我陪伴着他的成长,感受不一样的“年味”。那一年,我们走进了故宫博物院、登上八达岭长城,我们参观古龙窑坭兴陶,感受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我们环游珠江,登上广州塔,乘坐地铁,穿梭于深圳高科技园区,了解开放发展中的经济奇迹;我们欣赏张家界、黄山风景,放眼祖国大好河山;我们走进图书馆,观摩同龄孩子拿起毛笔为市民免费书写春联的蓬勃朝气;我们徜徉于花卉小镇,感受明媚春光;我们在阳台种上了节节高,桂花树;春节期间,他穿上轮滑鞋,在梦圆广场驰骋;他熟练地骑上自行车,沿着一江两岸的步道,脸上写满了十二岁即将到来的期待。
《唐风·蟋蟀》里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时光匆匆,我们一直在传承着传统,感受着时代发展的变化,“年味”其实一直在。“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原来,这个“年”,有了新的“味”呢。
裴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