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年”又到,日子过得真是快。脑海里突然想起母亲常说的歇后语“年三十晚上看黄历——眼看没日子了”,可不是么,马上过年喽。于是我开着车,满街寻觅着年味。
不知何时起,路边已有商贩摆卖对联、灯笼、年画等用品。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大的小的,诉说着年之喜庆;红底黑字、红底金字的长的短的绒面亮面对联,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一切的期盼;各色各样的福字,传递着浓浓的祝福。福兔报喜,玉兔迎春,萌兔拜年,各种呆萌兔登上专场,开启兔的欢喜之年。有人驻足细看,有人讨价还价,有人拿起这个放下那个,好不热闹。是啊,期盼已久的年味来了,是春联、灯笼、年画红红火火的味!
车子还未驶入新建路就已经堵了起来,临近主城区的十字路口车辆缓缓行驶,排起了车龙。快过年了,街上车多了,人更多了。记忆中的年味也是从堵车开始,临近过年,猫了一冬的人开始出窝了,欢欢喜喜上街买新衣过新年,置办新年穿戴用品。记得小时候,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我们眼巴巴地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子,如今人们生活好了,但过年置办新衣的习惯还依旧保留着。看着街上人来人往,一派欣欣向荣,我也忍不住将车停放置身其中。虽然什么都不买,但我就愿意挤在其中,穿梭在人群中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遇到喜欢的便停下脚步多看几眼。虽然N95口罩将每个人的面庞捂得严严实实,但裹不住人们愉快的购物心情,大人小孩满脸笑容,洋溢着年的喜悦。置身熙熙攘攘中,旁边飘来刀刀碗饦、烤红薯的浓香味,远处传来“现炒板栗”的叫卖声,感叹烟火气的榆林真好,热热闹闹的榆林城又回来了。年啊,是那人挤人的街道,是排长队的轿车,是满载乘客的公交。
古城农贸市场最是年味浓浓。市场外车来车往,市场里人来人往,年味便从置办年货中悄然走来。一进大门口,就看到各家店铺门口摆得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你瞧,这家是卖糖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长的短的摆放在篮中,五颜六色的糖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深红浅红淡红,展示着红红中国年。你看,这家炒货店挤满了人,你抓一把瓜子他捏一颗花生,尝着挑着选着,询价讨价着,你提一大包,他拎一小袋,喜气洋洋归去。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在电视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春晚,一会儿聊聊天一会儿打打牌,万家灯火最是温情年。你听,年茶饭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招人停留,油馍馍、黄米馍馍、浑酒、佛手、八宝饭、酥肉等陕北特色小吃让人垂涎三尺。嚼一个软软的油馍馍,吃一口酥酥的黄米馍馍,喝一碗拼三鲜放点佛手点缀,品一品八宝饭的香甜,尝一下喷香的酥肉,最后来一碗热腾腾的浑酒,放点儿炒米,软软硬硬,咕噜咕噜一口下咽,一股暖流融入胃中,惬意至极。你瞅,那肉食门市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牛肉羊肉鸡肉兔肉鱼肉一应俱全,安静地等待着食客选购。熙熙攘攘的人们拎着大袋小袋匆匆而过,各个摊位前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声交织着奏响年之赞歌、年之希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年味,就是置办年茶饭的忙忙碌碌。
路边的门店旁有人在排队,抬头一看原来是理发店。陕北人有个习俗“有钱没钱不连毛过年”,所以很多人赶在年前理发,把自身打扮得精气神十足。且民间流传“正月里不能理发”习俗,据史料记载,实为“思旧”讹传为“死舅”流传,娘亲舅大,外甥怎能在新春佳节如此不敬呢?因此大多人赶在年前理发,故而理发店排起了长队。一年又一年,年味从“头”开始。
浓浓年味在温馨小屋中。临年了,家中也开始置办年茶饭。压了粉条,虽然城中小屋没有农村那么宽敞,但我家厨房背台上架一根竹竿,将长长的白生生的粉条齐刷刷地挂在竹竿上晾晒,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炸丸子,下班归来,走在楼道上便闻到了浓浓的炸丸子味,快步回家,推开门,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急迫地走进厨房将一颗滚烫的丸子送入口中,夹着洋芋的肉香味从齿间飘出,软软硬硬,酥香可口,馋得人吃一个想吃两个,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坐在火炉旁,一边吃着丸子一边做着丸子。炸油馍馍、酥肉、卤肉等都陆续上线中,婆婆妈妈在照顾孩子之余,每天做一样年茶饭,而我也习惯了每天下班回家直奔厨房品尝,习惯了将家中年味发朋友圈分享。一年又一年,年味,就是操办年茶饭的美味时刻。
走了一趟,转了一圈,发现处处有年味。年味,藏在超市单曲循环的《过大年》歌曲中,躺在沉甸甸的货物里;年味,洋溢在脸上,藏匿于心底,点点滴滴,串串真情,浓浓真意。一年又一年,年之愿景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