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为有了春联这个典型的符号,我们的年味才更显浓烈、直接,我们的传统和情感才多了寄寓和解读。因为有了春联这个关键的载体,农历新年前夕总是楹联界和书法界忙碌而喜悦的日子,大家忙着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春联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血脉,生生不息。华夏大地,年年新春户户春联红,共同祝贺一元复始,寄托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春联,不仅成为塞北江南的节日风景线,更在文辞联韵中展示着社会进步、文明成就、生活希冀等时代的脉动,与过节的其他活动共同成为家国同心最温暖的仪式。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春联就在“新桃换旧符”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成就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着大众生活的姿彩,表达着民族的共同期盼。正是因为春联在社会前进的脚步声中不曾固守,春联文化才千百年来光芒灿烂,不仅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文化记忆,也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文化基因。
“云中闻鼓起,又迎赶考时;玉兔伴春归,同步复兴路。”2023癸卯兔年来临之际,有缘欣赏“奋进新时代 墨香满云中”写春联、送福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创作春联。“巍巍恒山百里新花迎春绽笑靥,汤汤御河一脉活水送冬唱欢歌。”“塞上千山万壑素妆裹,云中火树银花不夜天。”“护城河畔箫声歌舞迎春曲,古都街衢火树银花贺岁灯。”“塞上雪融千冰尽,古城春讯一夜来。”品味一副副楹联,充满鲜活感,洋溢着个性。很多作品不仅文辞美,还能在文字之外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眼前浮现大同的山川、城镇、民情、风俗,耳畔恍然听到春风起。
在这些春联中,让人眼前尤为一亮的是围绕几位榜样人物的新创作品。“绿将军点树兵千山尽绿,红榜样栽花果万里通红。”横批“红绿连印”。“不忘初心军旅未敢居功傲,牢记使命退休只为绣山春。”横批“造福于民”。“两只巨手绿遍千岭万岭,一片真心化作银山金山。”横批“功德无量”。“云横铁马将军气,风宿黄沙绿色心。”横批“长风万里”。这些作品是为“时代楷模”张连印创作的。
被乡亲们称为“绿化将军”的张连印是左云县人,退休前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19岁的张连印入伍,戎马倥偬40载,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倾尽积蓄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到2021年已为家乡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棵,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2021年10月18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
“红绿连印”,生动地概括着张连印前半生守国、后半生守护家乡。“不忘初心军旅未敢居功傲,牢记使命退休只为绣山春。”一个本可以在城市里安享晚年的将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乡村绘就“霞满天”的壮丽景观,让“桑榆晚”别样绚烂。青山见证了初心有恒、情怀常在。归乡的将军因此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春联创作者也感叹,张连印以“无我”之境写就顶天立地的人生,楹联界聊以一副春联表达对将军的一份敬意。
“付出真情一定让人民满意,收获微笑保证令百姓舒心。”横批“一心为民”。“执法以公为民鞠躬尽瘁,真心待民无愧优秀党员。”横批“红心向党”。这是为因公殉职的“时代楷模”李培斌创作的春联。
李培斌同样是大同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他30多年扎根阳高县司法行政基层一线,埋头苦干,先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制止群体性事件上百起,教育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迷途知返,挽救了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司法”,“有事就找李司法”也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无数荣誉曾经见证李培斌30多年的奉献,从阳高县首届道德模范、大同市首届道德模范到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再到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最让李培斌看重的是龙泉镇老百姓送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百姓之事装心中”七个字。一面锦旗、一行文字,都是人民的口碑。我想,李培斌对“人民”和“岗位”一定有其独到的理解,也正是这种认知支撑他克服艰难险阻迎来民心口碑。
令人遗憾的是,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李培斌于2015年10月15日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0岁。逝世后,中组部追授李培斌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追授李培斌“时代楷模”称号。斯人已去,但英名留存,人们会记得他用真情和汗水做的一件件“小事”。今天的一副副春联如同当年的锦旗、证书一样,同样表达着无数人对他的怀念与敬意——曾经“一心为民”就会“一直在民心”。
姚建是一名在新荣区长城脚下山村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20多年用爱托起山里娃的求学梦、点亮他们的未来,荣登2022年“中国好人榜”。这位70后出生于新荣区,199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逆行”走进了花园屯镇三墩小学,决心通过所学专业潜心育人,用知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2004年,姚建成为小学校长,妻子马丽荣作为代课老师也搬到学校,二人既当老师,还得照料学生们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马丽荣就要起床给学生做饭,姚建则打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晚上,孩子们熄灯休息了,姚建要挨个宿舍查看一遍才去睡觉。
20多年长城脚下乡村学校的坚守常人难以想象,酸甜苦辣寸心知。相濡以沫,大爱战胜困难,姚建夫妇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这些孩子们中,走出了中专生,走出了大学生,走出了博士生,成就着各自的梦想。我想,正是这些孩子们的梦想共同构筑了姚建夫妇的梦想,也给了他们一个守望山村教育的支点。或如姚建对大同日报社记者所言,“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照顾好学生更是分内的事,看到孩子们能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体味20多年专注一件事,体味夫妻共守一方宁静,无论是春联创作者还是阅读者难免心潮澎湃、敬意顿生,“敬业传道堪称模范,潜心育人甘为人梯。”横批“桃李芬芳”。“长城脚下三寸粉笔三尺讲台凝注心血,山村深处一颗丹心一生秉烛点亮未来。”横批“立德树人”。这些春联献给姚建夫妇——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铺就孩子们走出山村的光明大道,用爱心雕刻着孩子们奔腾向前的不竭动力。这些春联也献给公众——当我们为一个个成就梦想的学子鼓掌时也要为站在背后未被聚焦的教师鼓掌,当我们辞旧迎新再启征程时一定要记得从来时路汲取能量。
春联映红了节日,春联里看到了楷模。这是春联创作应有之义,也是节日文化的需要。在喜庆团圆的日子里,我们用春联抒怀祝福,也用春联表达情感所向、精神相依。正如写给张连印、李培斌、姚建的春联,凝聚的不仅是公众对他们的火红赞许,更有将他们视为榜样的共同景仰。“虎踞雄风在,兔来气象新。”新程已启,榜样在心,继续昂首向前吧!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