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喜欢听传统戏曲,京剧、粤剧、昆剧、黄梅戏、花鼓戏……我都喜欢,但最爱听的还是家乡的湖南花鼓戏。
在20世纪中期,家乡的花鼓戏非常盛行,每年春节定能见到花鼓戏队的身影。他们敲锣打鼓,走村串户,用那欢快的节奏、饱含热情的演绎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使原本寂静的村子顿时热闹沸腾起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生活有限,春节看花鼓戏则成了村民们所期盼的一大乐事。
大年初二的早晨,阳光明媚,空气里还是透着一丝阴冷。我们正在吃早饭,隐隐约约听到鞭炮声和敲锣打鼓声,声音由远而近。“耍花鼓的来了!”哥哥兴奋地叫着。我们连忙放下碗筷,抓了两把瓜子、花生就往外跑,脑后传来母亲大声地叮嘱:“不要追得太远了。”
一路上我们奔走相告:“耍花鼓的来啰,耍花鼓的来啰。”小伙伴听到我们的喊声也跟着我们一起跑,追着锣鼓声来到那户人家。只见锣鼓喧天,烟雾弥漫,人头攒动,围得水泄不通。尽管这样,瘦小机灵的我们还是钻入人群挤到了最前面。舞台上,敲锣打鼓的、拉二胡的、吹唢呐的都坐在一边伴奏,中间一对男女在对唱。旦角(俗叫妹子)身穿彩裙,头戴凤冠,一手舞手帕,一手舞花扇子。丑角头戴无边帽,身穿白裙,手拿折扇随着伴奏来回舞动,这就是人们俗称的地花鼓。
那时候的我还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曲目,唱得好与否,只关心哪个花旦的戏服最好看、头饰最漂亮,抑或是哪个丑角的扮相最滑稽。我一边啃瓜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演,生动形象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不时传来叫好声。唱完一曲,主人家定会拿出一个红包打赏他们。然后,花鼓戏队又准备赶往下一户人家,我们也紧随队伍追往另一家。又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捂着耳朵飞快地跑到最前面占据有利位置。在喜气洋洋的锣鼓声中又开始了新一轮表演。看戏的村民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一年里的忧愁和烦恼都在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震天撼地的锣鼓声中抖落。
唱戏的唱得乐此不疲,看戏的看得津津乐道。不知不觉我们兄妹俩跟着花鼓戏队已走出四五里地,这才想起母亲的叮嘱来,我和哥哥只好恋恋不舍地往家里赶。
后来长大了些,对花鼓戏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时跟着节奏还能唱上一小段。花鼓戏主要是采用家乡方言的唱腔再加上欢快明亮的曲调以朴实、活泼、风趣的表演反映当时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比较有名的曲目有《刘海砍樵》《补锅》《打铜锣》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春节有花鼓戏看,平时哪家做大寿的或结婚的都会请花鼓戏班来热闹一番。
办喜事的主人家提前一天请来了戏班子。搭好舞台,铺上红地毯,摆好椅子凳子,万事俱备只等开演。有晚的曲目是《刘海砍樵》,这可是家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戏。戏里主要讲述了男主角刘海与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卖柴维持生计。女主角狐狸精化身的胡秀英看上了朴实、勤劳、孝顺的刘海而展开的曲折美丽的爱情故事。
到了晚上,主人家灯火通明,道喜的客人接连不断。台下的观众座无虚席,邻村的村民也闻声带着凳子赶来了,我和小伙伴们抢到了最前面的位置。震耳欲聋的鞭炮响起来,锣鼓敲打起来,唢呐吹起来,二胡拉起来,台上的也唱起来了……那场面可谓是热闹非凡啊!
只见男主角刘海头戴高斗帽、手拿担柴棍唱着:“小刘海,出茅棚,别了娘亲……”唱得悦耳动听、荡气回肠。女主角身穿绫罗绸缎,双手打着扇子,走着小碎步,娇柔细腻地唱起来,台下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欢快的曲调和俏皮风趣的表演将戏里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我和小伙伴们看得兴趣盎然,戏散场了还久久不舍得离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人们从电视里、手机上随时都可以搜索到自己喜爱看的戏剧。花鼓戏队从此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已深深地烙在了那个年代的人心里。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分享了一段花鼓戏的视频,听着那欢快的曲调、熟悉的乡音,儿时春节看花鼓戏的情景又一次在眼前清晰开来……
曹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