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节,丰富的地方春节文化总是令人回味。
我的家乡浦北,是全国先进文化县,民俗文化有舞狮、舞龙、麒麟、木偶、鹩剧、春牛、竹马等,十分丰富。而过年,舞狮、舞麒麟、唱鹩剧等,是少不了的文化节目,并逐渐形成特有的春节文化现象。
舞麒麟,原生态“说唱”
舞麒麟主要盛行于浦北县平睦、六硍等镇,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麒麟主要用竹篾、色纸、红绸带编扎而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用两根竹木连接起来。舞唱时,舞者站在两竹木的空孔中,将麒麟系在身上,双手把持竹木进行舞动。舞唱队伍,最多七人,其中一人舞麒麟,一人掌彩门灯,二人撑彩联,一人打钹,一人敲锣,一人领唱贺词。有的队伍还配有吹绿笛、奏八音。现最简化者,则一人自己敲锣,自舞自歌。
由于麒麟是吉祥之物,在民间素有麒麟送子的传说,于是便有麒麟头戴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每年春节期间,村里只要有麒麟来舞唱,村中就变得一片热闹。全村孩子从村头跟到村尾、从门外跟到厅堂地围着转。麒麟每到一家门口,便鼓乐齐鸣,罗伞旋转,翩翩起舞,说唱声声。演唱内容多是即兴而发,大唱农村春种秋收、新时代新变化等,如唱家庭副业的,“脚踏汽车行大运,我在副业贺起身,黄琼入屋福禄到,水浸石灰发起身”;唱农村种养的,“养鸡养鸭一群群,养鹅每只几十斤,朝似黄峰飞出巢,晚如百雀回家槟”等。由于唱法充满着“原生态”之味,内容又通俗易懂、贴近民众,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在民间深受欢迎。目前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睇”鹩剧,过年才有味
相比麒麟,鹩剧也是浦北民间的一种小戏,只是场面会大一些。鹩剧主要流传于六万山一带,即六硍、平睦、官垌等镇,相传由明末民间“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盛行于清代,因当地土称鸟(凤凰)为“鹩”,因此“唱鹩”也就这样得名了。
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喜欢请鹩剧团来表演,随便找个球场或空地将竹架一搭,再把大红幕布或写着什么“技艺超群”“文艺精彩”等群众奖旗一挂,一个简易的戏台就算成了。表演时,说唱多用地方方言,内容多以演绎《反骨状元》《定军山》《状元媒》等传奇故事为主,看后能起到“托古醒今”的教育作用。其实大多时候,“睇鹩”主要是一些老人和妇女的事儿,可能是因为太古老的原因,年轻人是不太喜欢看的。但往往闹着要请戏班的,又多是年轻人的事,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要唢呐、锣鼓等乐器一响,生、旦、净、丑各种角色轮番上演,村里旺了人气,大家就感到年味更足了,这样过年才过瘾。
诚然,鹩剧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能满足广大群众追求幸福、祈祷平安的虔诚心理愿望。戏中会融入为民造福的理念,穿插有贺岁片曲,大唱庆贺、祝福之词。比如,戏中唱到送子观音或九子娘娘这一出时,如村中有妇女还没有生养的,仙姑便赐以好话,并将戏中的“状元仔”让她抱回家中,保佑早生贵子。可以说,通过“睇鹩”,既愉悦了精神,又满足了人们虔诚的心理需要,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目前,鹩剧已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成功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中,浦北鹩剧《秦英挂帅》代表钦州市登上了全国舞台。
舞狮子,贺岁闹新春
舞狮是浦北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鼓声响处,人员汇聚;狮子舞动,尽显力美。平睦镇每年正月初一的舞狮表演,约定俗成,每到这时,一条条狮子便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集镇,只见街上万人空巷,鼓声震天,催人奋进,热闹非凡,形成了“百狮贺岁”的壮观场景,目前已发展成为浦北县春节文化的闪亮名片。
舞狮在旧时称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民俗艺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春节、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讲究的是真功夫。为大力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浦北有春节期间举办狮艺文化交流赛的传统,来自各镇(街道)的舞狮队汇聚县城体育馆,登台比武,同台竞技,梅花庄、上楼台、跌扑等动作惊心动魄,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既充分展示了武艺者高超的表演艺术和真功夫,又给广大人民群众献上了丰盛的春节文化大餐。
浦北的春节民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浦北丰富的春节民俗文化呈现出简约、健康、热烈、隆重的特色,浦北民俗文化的根始终深植民间,深植于人民的精神血脉。相信,在今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浦北浓郁的春节文化将展现出更加动人的活力和魅力。
覃科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