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桃籺,是广东省高州市比较常见的一种特色小吃,相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宋朝,高州人用木板雕刻成寿桃形状,中间还刻有“寿”“福”等字形以及精美的图案,把包好的籺往籺模里按,倒出来时就像一个大桃子从中间切为两半的模样。寿桃籺鲜香甜糯,令人齿颊留香,加上寓意美好,高州人都喜欢在新年、婚嫁、小孩满月等喜事做寿桃籺,并在正面点上一个红点,以示吉利。我的母亲是高州市人,虽然嫁到广西已经几十年,但过年做寿桃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是我家新年走亲访友必备的食物之一。
做寿桃籺工序烦琐,需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工作。父亲负责准备柴火,母亲清洗厨房用具、用水泡绿豆,我和弟弟则到房子外面的木菠萝树上采摘叶子。因为木菠萝树比较高大,需要借助梯子,两个人配合起来工作效率就高了。采摘的叶子有讲究,嫩的、老的和残缺的叶子都不能要。叶子采摘回来,用清水洗干净,晾晒干,再用剪刀把叶柄剪掉。至此,所有工序准备就绪。我曾经问母亲,为什么要准备木菠萝叶。母亲告诉我,在《本草纲目》中木菠萝叶的学名叫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而且用木菠萝叶垫寿桃籺会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在南方,许多人家里都种有木菠萝树,常年茂盛,取材比较容易。
第二天早上,母亲把糯米放进水盆里清洗,而去除糯米里面的沙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只见母亲在大盆中放入半盆清水,再将糯米放进小盆,连盆浸入大盆的水中,不断摇动小盆,不时地悬浮状态的米和水倾入大盆中,如此反复多次,小盆底部就只剩下少量米和沙粒了。把糯米清洗干净后,用簸箕晾一下,等到没有水滴下来后,母亲就带去碾米房将糯米打成粉末。
回到家后,母亲开始准备馅料。绿豆经过一夜泡浸,用手轻轻一捻就轻松去皮,清洗干净放在锅上蒸十分钟后取出晾凉。花生炒熟去掉外衣,虾米用料酒浸一下去除腥味,猪肉切小块后剁碎,放适量的盐、糖、花生油、蚝油等腌一下。热油锅,先把绿豆倒入锅里翻炒,然后再把其他食材依次倒入,放适量的盐,生抽翻炒均匀后盛起,馅料就算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揉粉团,在糯米粉中间挖一个小窝,倒入适量刚烧开的水,一边用筷子不停地搅拌,再把其他的糯米粉一起揉进去,揉成光滑的粉团。从粉团上取下一小块搓成圆球状,压平做成籺坯。包馅是个技术活,要把籺坯捏得中间厚四周薄,便于装馅和四周的捏合,否则容易露馅。我总喜欢抢着帮忙,但做出来的样子却惨不忍睹,放馅多收不了口,底部穿洞露馅……这时,母亲就会说,你呀,越帮越忙,去帮按模就好了。于是,我接过母亲捏好的籺,放进寿桃状籺模里轻轻按几下,倒出来垫上干净的菠萝叶,一个寿桃籺就做好了。母亲手法如行云流水,做出来的寿桃籺大小不差毫厘。不到一个小时,母亲就把几十个寿桃籺都做好了。
蒸寿桃籺的程序不能乱,要等到水开以后才能放进去蒸。寿桃籺摆放要留足间距,否则,蒸的过程中会粘在一起。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必须要大火蒸,这样蒸出来的形状才漂亮。
蒸寿桃籺时,我和弟弟就围在灶台边,闻着锅里散发出来的香味,肚子早就“咕咕咕”响个不停。蒸熟以后,打开锅盖,我迫不及待地想拿起来,却被烫得缩回手,几次来回都拿不起来。我只好拿起筷子夹起来,放在嘴边使劲吹气,希望早点冷下来。
刚蒸好出锅的寿桃籺,散发着菠萝叶的清香,咬一口,外皮软糯香甜,黏性十足却又清爽弹牙,内陷腾热油香,绿豆的绵软和花生的香脆,真是美味十足,我一口气就能吃上三四个。
等我们都吃饱了,母亲把剩余的寿桃籺蒸熟,点上红点,以示喜庆,留到新年探亲访友时用。
“弹指一挥间”,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手脚也不灵便了,这几年再也不做寿桃籺了。这个年味小吃也成了我过年的回忆,寿桃籺的味道不只是年味,更是母亲的味道。
孙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