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有一种很特别的小吃,不仅味道特别,连它的名字也很特别,叫“籺”。钦州人对籺有着无限深情的执念,不只是冬至吃,过年吃,家里有喜事的时候也吃。它包裹着童年的记忆,蕴含着家乡的味道,酿满着游子的乡愁,它不只是食物,而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籺”是什么?按词典的解释是:米麦的碎屑。“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驱竖子摘苍耳》里吟咏到的“籺”,意思是,乱世中的老百姓深受剥削之苦,连糠籺也吃不上。由此可见,昔日的“籺”,是最粗糙的食品,是齑盐布帛人家的果腹之物,但它经过漫长岁月的演进、改良、升华,如今已变成了色香味俱全、人见人爱的小吃,变成了饭店酒楼的美食。
钦州的籺,不仅是一种美味小吃,更是一种古老的民风民俗,它蕴含着钦州本土丰富的饮食文化,凝结着浓浓的乡土情怀,世代相传。在钦州,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籺庆贺,祭祖拜神,可以说是无籺不成节。
钦州的籺,有咸有甜,品种多样,名目繁多,有寿桃籺、艾籺、白薯籺等十多种。不同的籺,其形状、馅料、味道、色泽都不相同,做法也各异。还有,不同的节气,做的籺也不同,例如,冬至做的是白薯籺,春节是吃糯米籺,立春做的是艾籺等等。
立春了,市面上做好的艾籺便随处可见。艾叶有祛湿的功效,做成籺味道独特,入口清甜软香,甜而不腻。
立春吃艾籺,是岳母一家多年保持下来的传统,每年立春这一天,岳母都要亲手做艾籺给我们吃。
时光回转,岁月倒流。2005年,二十有八的我,与妻子结为伉俪。2006年正月儿子出生,因我要上班,岳母便从乡下赶来帮助我照顾妻儿。那年立春的中午,我在休息,一缕浓浓的花生的香味伴着阵阵咚咚声从窗户飘进卧室。起身随着声音来到小阳台看到岳母正在全神贯注地捣碎花生,整个阳台香气萦绕,岳母沉醉于此香味和规律的捣花生的声响并未察觉我的到来。
我在一边看着,只见她将洗干净的艾叶切小煮熟混合在糯米粉中加水和面,然后蒸熟,原以为这样就做好了,等吃的我被岳母发现了。岳母说这才刚开始。没想到这看着不起眼的美食做起来颇费一番功夫。
岳母说,把从乡下带回来的花生剥壳,洗净后炒熟。待其冷却后,轻轻地去掉花生米的外衣,捣碎成花生末。这香香的花生末便是用来做馅的,有时候也放一些炒熟的黑芝麻。
待到整个艾籺的面团蒸熟后,就可以开始包艾籺馅了,也是最后一步了。洗干净手后,沾点油在手心,这样就不会沾手了,包上花生碎末,做成扁圆形状,放在事先洗干净的木菠萝叶上,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
看着盘子滑溜溜的,香气四溢的艾籺,我迫不及待吃了一个又一个。软软滑滑的,清甜可口,清新的艾草和淡淡的糯米香,三四个入口丝毫没有觉得腻,只觉吃后唇齿留香。
每次岳母做艾籺的时候,都叫妻子学做,说我喜欢吃艾籺,学会了,随时都可以做给我吃。每次妻子都说:下次吧,下次再学。但忽然一下子,再没下次了。岳母去世,不觉已有五年。每年立春,市场上都有许多艾籺卖,可无论做得多么精致的艾籺,再也吃不出岳母做的那种味道了。
十三哥